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关于学生课堂发言的理性思考

作者:潘小福




  当我女儿进入小学一年级学习后,每天放学回家的路上,我都会问她同样的问题:“今天你发言了吗?”有时,女儿会绘声绘色地讲述她在课堂上的精彩发言;有时,她会就某个问题讲班内同学谁谁谁怎么说的,最后教师怎么说的;有时,她会很委屈地说:“我总是举手,可老师总不请我。”
  我为什么要关注孩子课堂上的发言呢?作为老师,我可能是从老教师那儿学到的,抑或是从自己的教学中悟到的,孩子如果能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说明孩子对课堂学习很投入;如果孩子能经常在课堂上发言,说明孩子与老师的关系很融洽,这种融洽是老师和学生对学习成果期望的一种默契,而这种默契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所以,除了孩子的作业以外,课堂发言是最能反映孩子在校学习情况的指标。
  首先,课堂发言积极不积极、踊跃不踊跃,是老师们经常性的用来衡量课堂气氛好坏的指标,也是用来评课时判定一节课是否有效和成功的关键性指标。如果课堂上很少有学生举手发言,往往会一致地认为这节课比较“闷”,会引起大家对学习活动设计及教师提问契合性的思考。特别是在公开课上,如果较少有同学发言,老师便很郁闷:今天的孩子怎么啦,会了也不举手?因此,在公开课的动员会上,老师必定会要求学生:要积极举手发言!
  我想,课堂是师生互动生成的,而互动生成必定要靠师生交流才能有效完成。交流主要靠语言,如果学生不积极表达自己的学习成果,提出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是无法实现交流的,其结果只能是老师“一言堂”。所以,重视课堂中学生的发言,就是希望学生经常地、及时地把自己的学习体验、学习成果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表达出来,与老师、与同学交流。这样的课堂是老师所期待的。因此,关注课堂发言确是教师的职责所在。 其次,现在课堂中学生发言的状况,也让老师感到困惑。其中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不经意间,会形成教师只与少数学生交流,而其他同学充当听众角色的尴尬局面。教师在课堂上经常会提出启发式问题,但总会被一些很愿、也很能表现的学生抢先回答,他们成了课堂中经常发言的活跃分子。有时,教师也会有意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但其他的学生往往不积极举手,有时他们即便举手了,站起来时,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根本没法用流畅的语言来表达。此时,这些学生就会被看成是不会动脑,没有动脑,不愿参与,不善参与的“落后层”。因此,老师调整了一段时间后,常常不自觉地只与少数学生交流了。
  (2)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会很不乐意在课堂上发言。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发言是否令人满意。有时他们怕讲得不够完整,有时他们怕讲得不够精彩;有时他们会感到自己的发言不一定正确而宁愿不举手。少数原来表现积极的学生还会因为问题的简单而不屑回答。此时,教师们往往会用个别谈心,用评语,找家长交流,或者直接用打分、评“星”的方式去激励学生,但效果也往往不佳。致使道理讲得多,效果不理想,现状很难改观。而教师追求课堂发言的积极、踊跃的热情是矢志不渝的,所以老师凑在一起,总会谈论学生发言的问题。偶尔,在公开课上,学生的发言会相对积极些,换成随堂课,又是老样子。
  我想,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出言谨慎是不是孩子的成长规律?此时,我们能否有效地尊重和呵护孩子的自尊呢?再说,孩子各有其不同的思维品质和学习风格,我们的课堂是否能够采取更多样化的交流方式吸引学生有效参与呢?
  其三,对课堂上学生的发言,我们需要换一个角度思考,以便更好地改进我们的教学。
  (1)学生的课堂发言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到底该怎样定位?就当前的情况而言,学生的课堂发言除了少数、极个别的学生主动提问外,大都是在回答老师的提问,那么老师为什么要学生回答呢?目的无外乎这样几种:一是了解学生知道没有。例如: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谋”的意思吗?二是了解学生怎样学,例如:你是怎样记住“谋”字的?三是了解学生怎样想,例如,对课文的最后一段,你是怎样理解的?显然,对于第一个问题是检查性的目的,而第二、第三个问题,教师是想把个别学生的学习方式或是个性化理解转化为学习资源加以利用。那么,我们再细致地思考,如果仅是检查性的,一般性地了解学生知道与否,这样的提问仅仅是教师的自我安慰,因为老师了解到的只是一、两位学生的情况。老师随机地根据几位同学的发言情况,来推断学生的整体情况,明显地存在着统计错、误。由此,我想学生的课堂发言,应是一种学习的资源,其作用在于引发更大范围的思考,要给更多的同学以启发,因此,学生课堂发言的受众不仅是教师,而应是全体同学。那么,教师的提问就应该适合学生表达的需要,而不应是让学生的表达来迎合教师的提问,这样是否会有更多的学生愿意来表达呢?
  (2)学生学习成果(包括学习方式、思维成果等)的表达是否非要用口头语言的表达方式?诚然,信息交流的最快捷的方式便是口头交流,但丰富多样的学习成果,是否采用形式不一的表达方式来呈现,以适应不同类型的学生。我们是否也能采用其他方式来展开课堂交流,以消除学生怕不够成熟,或是不愿直接表达的心理呢?
  (3)课堂发言的质量和数量依赖于学生对学习内容及学习活动本身的体验的深刻程度,那么,我们在反思学生课堂发言人数、次数、质量减低诸种现象的同时,是否应该反思,我们的教学设计,有没有给学生真切的体会呢,或者我们给学生反思和整理自己体验的时间够不够呢?
  (4)课堂交流的层次是否太扁平化了。学生对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会形成多层面、不同深度的理解,此时,学生的发言其实都是很好的学习资源,但我们往往追求同一层面展开的宽度,缺少每一个学生个体对这一问题理解的有层次的递进,没能形成第二次递进式的再认识。
  (5)不难发现,课堂中学生的发言会表现出不同的思维品质。例如,有少数学生,老师一提问,就马上举手发言,这是属于思维敏捷的学生,而他们的考试成绩往往只能在90分左右徘徊;还有一些学生,他们总是用一双明亮的眼睛看着老师,但轻易不举手发言,一旦发言很少出差错,而这些学生往往是考试高分的获得者,这些孩子的思维大凡比较深刻;还有些学生,他们回答老师的提问时总是答不到点子上,他们的答案往往会让老师哭笑不得,会造成课堂气氛活跃的假象,所以最不受老师的欢迎,这些孩子的思维常常属于发散型的。由此,具有不同思维品质的学生的课堂发言会有不同的表现,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是否也应该考虑到学生的认知风格和思维品质的差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