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课堂情境式探究学习浅析

作者:贾新静 李永红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理论可以有效地支持探究性教学的开展。其基本环节为:创设情景——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其中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
  [关键词]探究学习 情境教学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施行,探究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中学开展探究活动,对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情境式探究教学的一般步骤
  
  情境教学,也可称为“抛锚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情境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以问题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提供对每个学生都是开放的、充满选择机会的问题情境。学生在按科学步骤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创造力,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商讨论,逐步形成对客观事实的深入认识,并上升为科学概念和理论。利用这种学习模式,教师不重在讲解传授知识,而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引导和扶助学生通过考察实例和解决问题,自主地归纳和发现所学的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活跃于疑路的交叉点,即问题亟待解决之时。因此,一个良好的探究方案,除必须具有探究价值外,还要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能帮助学生主动地去经历探究过程,获得智能的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科学探究开始于外在事实与学生已有知识理论之间产生的矛盾,整个探究过程是原有理论与新知识之间的相互冲突和协调,直到新知识被同化,融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问题才被解决。探究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探究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的。要使探究式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和要求,问题环节是核心,它在整个探究式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二、情境探究教学的基本环节及其构建策略
  
  情境探究式学习的生态环境,来解释说明。在这个简单形象生态系统示意图中,在阳光和云朵的滋润下,播下的种子开始在土壤中萌芽,而后逐步生长,逐渐由树苗成长为大树。朵、种子、土壤、萌芽、树苗、大树,分别对应于探究学习的六个阶段:探究学习的外部条件——问题意识——探究学习的心理因素——问题出现——假设并解释——验证假设,迁移反思。
  阳光云朵:是指由教师、学生及其已有知识经验等共同作用形成的适宜于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外部教学情境。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首先要精心设计一种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任务,使学生感觉到必须有某项知识才能成功达到目的,从而产生探究该知识的需求。在化学、生物、物理等实验特点突出的学科中,实验是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重要手段。
  种子:由于已知的知识经验与当前对事实或实验现象的感性认识相矛盾,在这一矛盾的推动下产生好奇心并开始质疑,形成问题意识。好奇是学生认识和发现世界的本能欲望,是推动他们探寻问题答案,发现新问题的原动力。问题往往是产生于具体情境,不寻常的现象、新鲜的内容、奇异的事物、引起矛盾的说法等等都会引入思考,发生认知冲突。
  土壤:影响学生进行探究的心理因素,包括个性认知风格、已有知识水平、元认知水平等等。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当学生接触到的学习内容与其原有认识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解决的心理状态。它是根本因素,起着决定作用。许多调查表明,学生课堂上不愿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原因,一是缺乏心理安全(害怕),二是缺少心理自由。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避免给学生造成提问、思考、发表意见的心理压力。如果教师能够创设和谐、民主、开放的课堂,以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与思想上的共振;而学生也可以把学习心理和学习效率提高到最佳水平,这样,在和谐的情感交流中,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创新的潜能被激活了,求知的欲望也就被激发出来了。
  萌芽:在各种条件都具备的前提下,学生产生的问题意识逐渐明晰,形成问题。在这一阶段需要注意的是,种子数目不一定等同于萌芽数目,即学生自主发现的问题,虽然都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但并不一定都适合探究。首先,过于简单的问题,学生只需要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转换和组合,然后将问题解决的结果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当中,这样的问题无法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也没有探究的必要。其次,探究主题要具有可操作性,即通过探究学生能有一定的收获,确实是能促进其知识结构的完善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探究学习中的问题应该是结构不良的、开放的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确定探究问题时,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设置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也就是说,问题既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又具有适当的难度,学生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
  树苗:确定了探究问题之后,学生要带着已被激活的知识经验,积极主动地去搜集、查找资料,提出假设,并试图解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提供符合教学要求的多种资料和信息,架设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让学生作有意义的选择。信息的载体可以是文字、文献资料、化学实验,也可以是网络资源等。在一个开放性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自主、自觉搜集事实和加工处理信息能力尤为重要。要引导学生从众多的信息分析比较中,找出解决问题的目标和切入点。
  以化学为例,化学实验是收集和处理资料的重要途径。观察法是自然科学探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科学方法;学生在观察的同时除了做好记录,还要进一步思考,将观察和思维结合起来。此外,合作交流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想法的契机,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围绕所探究的问题展开深入思考和交流讨论,在交流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探究的结论,积极参与辩论,理智地坚持己见,尊重客观事实,敢于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提高自己的认识,形成气氛活跃、开放、民主的师——生、生——生之间多向知识信息传递和交换的“立体式”“交互式”的教学格局。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同时使问题的解决更加完善,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大树:在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最终学生得到对问题的正确结论,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获得知识,除了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还可以采用辩论会、研讨会、展板、墙报等进行交流;同时要对探究结果的可靠性、探究过程的合理性进行及时反思,并对自己在活动中的策略、态度及结果进行评价。
  首先,在验证假设的过程中,通过阅读资料和实验观察,对所获得的事实进行选择、判断、解释,使其系统化、概念化,这是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与思维水平提高的表现,也是学生对知识完成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