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关于低素质家长及其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思考

作者:谢科杰




  当前,“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的课题研究越来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深认识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实现这一项重要的使命,必须要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而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素质水平至关重要。下面根据农村初中学生家长的实际情况,就家长素质低及其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进行探究。
  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当前农村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大多数是小学、初中毕业,文盲的也不在少数。另外,农村生活水平较低,不少家长整天为生计奔波劳碌,家庭教育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更加不懂得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否存在障碍。同时,因为受到的教育少,不少家长的道德水平不高,而农村中,还有一部分封建、迷信以及落后的习俗存在,它们也制约家长素质的提高。
  这类家长教的内容比较简单,抚养重于教育,重关心轻训练。主要体现如下:
  第一,学前教育的缺憾。家长素质低的学生没有得到良好的学前教育,不懂得孩子幼年时期教育的重要性,或者不懂如何进行学前教育,我在与学生接触中了解到,很多家长没有通过讲故事等形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讲故事对于学生学习兴趣形成有很大的作用。在很多作家的文章中,他们的学习兴趣都是从听家长讲故事开始,然后学认字、自己看书,同时,家长也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的求知欲。其实,孩子的好奇心是十分重要的,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不时问这问那,但家长却懒于回答,或者没有一个严肃认真的态度。要么模糊地回答,比如说“等你长大就知道了”;要么把话题岔开(主要是不懂如何回答);要么对孩子嘲笑,胡乱地说一通,表现出一种厌烦的态度。学生多次提问都得不到满意的答案,就不想再向家长提出问题,这份可贵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会泯灭。也就是说,学生的求知欲长期无法得到满足,他的欲望就会渐渐消退直至消失。
  第二,家长对于孩子的生活情况关心得十分细致。家长们的人生中很长时间处于不能解决温饱问题的生活中,所以对孩子生活上的问题十分关心,生怕孩子挨饿受冷。他们狭隘地认为:要对孩子表达关爱就要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像保姆一样关照孩子。家长让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正是这份过分的关爱弱化了孩子的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使其陷于一种养尊处优的氛围中,没有经过苦难的磨练以致学生没能形成顽强的意志,却有很强的优越感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不懂得尊重别人,造成不合群的现象。当看到其他同学比自己更加优越时,会产生嫉妒的心理或者自卑的心理。
  第三,家长过分关心学生的学习问题,随着社会竞争意识的增强,生活中知识的重要地位越来越突出。很多家长尝过知识不足的苦头,为了不让学生重蹈覆辙,就不断的提出过高的要求,并且施加压力。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成绩不好或者学习退步,就会抱怨、指责。不懂得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共同探讨解决的办法。这样,学生在学校没完没了的学习,回到家还要接受家长喋喋不休的唠叨,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排斥、厌学的情绪,不愿与家长沟通。由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普遍存在一种多疑的心理,很少跟朋友或者亲人倾诉、堆积在心里不得发泄,就会产生自我封闭的心理。另一方面,家长们并没有意识到注意孩子心理健康的引导的重要性,往往会忽略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造成学生智力素质与心理素质发展的不平衡。
  大部分家长不但对家庭教育的目的、内容缺乏正确理解,教育方式也不妥当。素质低的家长在家庭教育缺少相应的方法,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不能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以及年龄段心理特点确定一定的教育计划。可以把这类家长的教育方式总结为六个字:简单粗暴专制,主要体现如下:
  第一、以口头教育为主要方式,重复唠叨。上面说过,家长并没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以及教育计划。什么时候想起要教育孩子就什么时候说,不懂得利用、创造一些较为合适的时机,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对孩子进行教育。家长很少跟孩子一起游戏、实验、讨论发生在周围的人、事或进行其他民主的沟通,也没有和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学校老师沟通,因此不能深入了解孩子。家庭教育不能做到有的放失,不能对孩子的缺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其中有一些内容可能已经多次进行教育了,但没有收到实效,他们也不思考或者想不出来采用另外的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
  第二、威逼利诱为主要手段。对于家长来说,孩子就是他们生命的延续。家长很想孩子能够过上他们所向往的日子。因此,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孩子,但是,在很多时候,家长的意愿与孩子的性格爱好不符,家长不会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心理特点因势利导,为了让孩子屈服,就采用了威逼利诱的办法。例如:为了鼓励孩子学好知识,就许愿说如果孩子能够在考试中取得怎么样的成绩就给予什么样的奖励。这样虽然能够暂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长此以往,孩子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让家长穷于应付,如果失信了,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就会下降,甚至也会令孩子产生对立的情绪。就算家长能应付过来,也会让孩子形成功利的心理,以后做什么都十分计较报酬。也有的孩子因此而“聪明”起来:以后只要有什么要求,就会以此来要挟家长。再有的就是使用粗暴的手段教育孩子。我国自古就有“棒下出孝子”的传统。家长在难以教育孩子的时候,除了利诱,就是威逼了。而孩子总免不了会犯错误。这时候,有些家长不失时机地对孩子恐吓、嘲讽、甚至打骂。但很多情况下这只是家长泄愤的一个方式,而不能看作家庭教育中的一个手段。事实上,这种教育方式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三、专制、不民主的家庭教育态度。很多家长没有察觉孩子逐渐长大、心理发展的变化。其实,学生在小学时期,他们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就在加速发展。他们懂得观察周围的一切,而现在信息的飞速发展使得孩子的成熟速度加快。虽然孩子的认知能力没有质的飞跃,自我控制能力还是比较差,但他觉得自己长大了,对于社会与人生,他们有自己的一套见解。而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这种变化,部分家长对孩子没有信心,害怕孩子犯错误,对孩子的生活还是过多的干预。孩子没有自我发展的空间,当孩子发现自己的独立意识没有得到认同时,他们的自信心就受到打击,挫折感增强。同时,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大多很固执,他们不会反思自己的不成熟,反而会认为是家长存在错误,不能理解子女的正常需求。也会因为怕家长过多的干预、指责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学生会选择与家长疏远。
  上述情况表明:学生家长素质低将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要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如何提高学生家长的综合素质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而要完成好这一项任务,除了要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外,学校更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平时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密切联系,有针对性地多找低素质家长谈心与沟通,多召集家长开设辅导班,不断向他们传授经验与方法,使学生家长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这样才能真正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