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历史教学中人格教育的教学策略

作者:林福秦 董晓霞




  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体现了历史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那就是树立历史教育的人格本位,变“知识形态的历史课程”为“生命形态的历史课程”。历史教育不再以知识学习为惟一目标,而是以人格发展为主要目标。因此,历史教师应演化给学生“有血肉的历史教育”、 “充满人性的历史教育”、“有生活气息且富于思考的历史教育”,以激发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帮助学生养成完善的人格,达到历史教育的最高目标。 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应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有效地进行人格教育,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体验与理解——人格教育的基础
  
  利用课本插图借助有关的历史资料,创设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积极的情感,加深对历史本质的理解,是历史教学中人格教育的基础。
  历史教学中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件,有许多生动典型的图片和资料可以构成新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情感的净化陶冶。
  如讲解《步辇图》时,可以运用计算机媒体再现当时画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结合有关“史趣”故事,有声有色地描述唐太宗三考吐蕃求婚使者,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沉缅其中,既感受到唐的强盛对周边民族产生的吸引力与凝聚力,又理解了民族关系和谐美好对祖国发展的推动力。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历史课堂上的情感体验及学生对历史的感悟,伴随着历史人物生与死的悲壮,伴随着历史事件成功振奋与失败的遗憾,深深地印在学生的感情经历中,与学生的灵魂化为一体,构成一种强有力的意志动机,激励着学生自觉地从事多项活动,从而促进人的各种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对人格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分析与判断——人格教育的核心
  
  密切结合教学内容,重点分析典型历史人物的品质,总结历史教训,帮助学生分清是非,发展理智感,是历史教学中人格教育的核心。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创造情景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激情,还要发展他们的理智,使情感和理智统一起来,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形成正确的历史判断能力。
  如学习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要强调李世民随父起兵,在征战中培养了勇敢、果断、睿智的性格特点,同时也接受了隋亡的教训,养成了压抑自己私欲、体恤民情、善于用人纳谏的良好品质。这些人格特点与唐初“贞观之治”的形成密不可分。可以说“贞观之治”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李世民个人品质的成功体现。
  以班杜拉为首的学习派认为,人的许多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学习即观察他人而习得的。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作为一名高水平的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后,是一步步有层次地引导学生进入“历史”领域。让他们感受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壮,而不只是“草船借箭”的神奇;是司马迁不畏挫折、积极进取的不屈人格,而不单纯是“遭李陵之祸”的故事。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将生命的某些悸动与历史的血脉连接在一起,才能让历史的血脉一丝丝地渗入到他们的血脉中,进而成为他们人格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认同与内化——人格教育的强化
  
  人格教育,不是一时一事的随机性任务,而是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彻始终的教育任务。它是在渐进与反复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同时,青少年的人格形成也有一个逐渐发展、渐次成熟的过程。教师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人格成长,在历史教学中应注意不断强化重复一些思想和观点,以帮助学生认同和内化历史文化的丰富营养,促使他们的智慧、情感和人格不断得到发展、完善和提升。
  如学习“官渡之战”,先介绍袁绍方面兵强马壮、主骄将隋、优柔寡断,因此连连败北。而曹操方面能审时度势、多谋善断、出奇制胜。初解白马之围,继又诱歼文丑之兵,奔袭乌巢,焚毁袁军屯粮,终于以少胜多。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人的主观因素影响着事物发展的进程”。在“赤壁之战”的学习中,这一思想被进一步强化。在“淝水之战”的讲述中,这一思想再次得到强化,慢慢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被他们所认同,最终内化为他们人格构成的有益成分。
  
  四、行为与建构——人格教育的目标
  
  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参与和合作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以促进生命整体的不断发展,建构有个性魅力的人格,是历史教学中人格教育的最终目标。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倡导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要求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历史故事会、历史讲座、参观历史博物馆、历史遗迹、观看历史影片等,使学生养成探究式学习习惯,提高能力,展示个性,发挥主体作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实施人格教育,不仅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而且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让学生通过我们的历史教学体验和感悟历史,亲自参与、主动探究、思考回味、合作学习,以张扬个性,通过自我教育、自我调节,构筑富有个个生的人格。
  如二战讲完后,可开一节专门的探究课。提出问题,对二战进行讨论。
  1.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
  2.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3.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
  4.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呢?
  5.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这些问题教材上都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必须自己动手搜集考证资料,作出独具个性的思考的结果——答案。学生寻求答案、讨论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个性张扬、自信心强化的过程。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解决就是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命运的过程,感悟人道主义价值观的过程。
  人本论认为,个体具有自我导向和自我抉择的潜力,每个人都有改变自己趋于完美的动机,人格是个人根据自己对外在世界的体会认识而力求自我实现的行为表现。历史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精神内涵的不断挖掘,对历史上道德现象进行总结评价,实际上是帮助学生描绘“理想自我”分析“现实自我”,然后以“现实自我”为基础,逐渐接近“理想自我”的过程。学生的人格就这样在潜移默化中通过自我教育、自我建构得到提升,得到充分发展,最终形成独具个性富有魅力的人格。
  总之,新课程标准使历史教育的本质转变为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教育,使历史教育的关键转变为促使受教育者对人类历史、社会和文化作出个性化的认识和评价。因此,历史教师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应该强化人格教育,努力彰显历史教育的人文属性。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