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浅谈优化学生个性教育

作者:何静娟




  注重个性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所谓个性教育,是指在发现和尊重受教育者现有个性以及有利的物质条件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促进受教育者的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素质、情感意志等素质自主、和谐、能动地发展,最终形成优良个性的教育。多元智能理论强调认真看待人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发掘每一个人的内在潜能。在儿童时期进行个性塑造,是整个个性化教育中至关重要的阶段,将对个体一生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一、我们的基础教育存在着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现象
  
  (一)社会层面
  长期以来,我们的社会习惯了以考分衡量学生的好坏,评价学校的教学质量。学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学校的升学率则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当前社会兴起了考试热:公务员考试、招聘考试、考研……通过量化的分数来选拔人才,整个社会把教育推到了考场上。迫于社会舆论压力,我们的教育陷入了“改革仅仅是口号,考试才是硬道理”的怪圈。这样的考试,尤其是标准化的考试,导致学生忽视思考,缺乏独立见解,轻视过程,只看结果。是考试制度,是社会评价标准,割裂了人的发展的整体l生,束缚了人的精神自由,造成学生人格的不完整。
  
  (二)学校层面
  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推行以来,我们学校教育有所改观,但整体上成效并不显著。素质教育倡导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于是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每一个问题,老师都鼓励孩子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然而,最后仍回归到一个必经的程序:老师宣布标准答案,孩子们静静地听,认真地记,没有与“权威”交流的意识。素质教育旨在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于是学校便开设了奥数、英语、作文、乐器、美术等兴趣小组,奥数、英语、作文等兴趣小组成了孩子们报名的“热点”。再问问这些孩子参加兴趣班的初衷是什么,许多孩子一脸茫然,其实许多孩子对所参加的兴趣小组一点兴趣也没有,都是家长或教师指定的。在与孩子息息相关的发展兴趣爱好方面,孩子却最没有发言权。
  
  (三)家长层面
  今天,泛滥无度地开发孩子的智力资源,已成为孩子个性发展的又一大灾难。人造神童的神话似乎成为国人共有的情结,几乎每个家长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入了这一行列。隐藏在这一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或驱使这一现象流行起来的动力,在于这样一种理论假设:每一个平凡人物都可以通过早期教育而成为出类拔萃的人物。家长以子女的童年为赌注,或尽可能早地让他们掌握应付未来“应试教育”的种种知识,或尽可能早地让孩子苦练一两种能一劳永逸地获得优厚报酬的谋生本领,如画画、钢琴、舞蹈等。其实,这是一种不惜血本的赌博,一种无视孩子个性特点的残酷游戏。有人认为,除了少数入由于独特的气质和家学背景,而使早期教育有所收获外,绝大多数人只不过是把晚餐的食物提前到早餐席上,落个消化不良的厌食症而已。许多父母最终只能尴尬地看到,他们的努力不过是把孩子提前变成袖珍型的小大人,这种教育夸大了智能作用,忽视了个性培养的非程序性,也忽视了才能、潜能的多样性。
  
  二、优化学生个性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从课堂教学着手,为学生个性发展创设空间
  当人类的教育蹒跚地走到以人为本的今天,作为一个理性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把学生看作一个认知体,更要看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在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应该有人格的教育,灵感的启迪,情感的交融与意志的磨练。应该让学生从充满灵性的课堂中得到生命多层次的满足与体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人格和人性。我们的课堂首先要成为一个灵性的课堂,一个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生搬硬套,依葫芦画瓢,绝不能激发孩子的奇思妙想,讲讲抄抄再练练的机械教学也不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创造的激情。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唤起他们的热情,才能使教学的过程充满创造的激情与冲动。让每一个学生相信自己有权利、有能力提出新问题,发表新见解,致力于树立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问题,克服教学中的思维定势。教师应把培养学生旺盛的好奇心、勇敢的质疑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这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完善学生人格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留给他们足够的思考时间,正确对待他们表现出来的“瞎想”、“猜想”,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勇敢地说,主动获取知识。这样的学习过程远比通过死记硬背获得的知识要有效得多。
  
  (二)减轻学生负担,让孩子有玩的时间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的基本学习和生活方式。童年玩耍不足是造成许多人人格缺陷和人格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得玩成为孩子的一种“奢望”,即使偶尔有玩的时间,他们也只是看电视、玩电脑。历数现代世界的大小发明,大到航天飞船、计算机,小到易拉罐、圆珠笔,竟无一出自国人之手。究其原因,可能在于我们长期以来起主导作用的教育思想是忽视个性、扼杀创造。 爱因斯坦说过, “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半个世纪前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六大解放”的口号,其中包括“解放儿童的时间”。“减负”就是要给学生更多的闲暇时间,让孩子在玩中开动脑筋。现代教育理论提倡“学会学习”,不仅指在读书状态下学习,还包括在玩耍状态下的学习。
  
  (三)开放学校教育,融入综合实践活动
  学生个体的成长发展一般都要接受三个方面的影响,即家庭、学校和社会。如果我们能够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开放式办学,充分利用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力、物力,充分利用社会各种传媒中的种种有用信息,就能通过整体性的多元教育活动提高教育水平,使我们的教育在发展学生个性、构建有利于每个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环境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能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文化环境与氛围,是个性化教育的良好途径。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特长或潜在的优势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同时,综合实践活动有它自己的特性:实践性强,动手又动脑,让孩子主动参与,积极地发现问题、探索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孩子的选择性、主动性、创造性和想像力。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明创造的好机会,能最大限度地发掘每一个学生身上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四)培养教师的个性,鼓励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
  教学风格是教师个人兴趣、爱好、才能和气质等在教学过程中的综合反映。教师有什么样的个性品质,在教学中就容易反映类似的教学个性特征。因而在追求个性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独辟蹊径,彰显个性,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凡名师的课堂教学,都充满了个性色彩,如斯霞老师的教学风格是“于质朴中见真功夫”;李吉林老师的则是“情境教学”……有风格的教学才是美的,是发展学生个性的需要。教师对个性的追求能够激起学生对个性的追求,有个性的老师能给学生人格的熏陶,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
  关注学生的个性生发展不光是学校的职责,更是社会、家庭共同的职责。基础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全才的精英,而应该从人发展的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独具特色的发展,让孩子自己有一种追求独特个性的自我意识,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将人为的有意识的塑造转化为起有意识的自我养成。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