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巧用“突发事件”构建生动课堂

作者:石 厂




  不知什么时候蜗牛成了我班孩子的“宠物”,-笔盒里除了笔就是蜗牛。在上《桌子有多长》数学课时,大部分孩子都忙着测量课本、作业本的长度,却有部分孩子打开笔盒玩着他们的“宠物”。其中有两人竟然趴在课桌上“放肆”地玩了起来。当发觉我走到身边时,他们下意识地收起了笔盒。可是由于慌张笔盒打翻在地,笔、蜗牛洒落了一地。学生都笑了起来,有的捡起了铅笔,更多的“捡起”了蜗牛。我的火气已经升到了嗓门上,但是,很快我冷静了下来:这不正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开小差引起的“突发事件”是常有的。有时,这样的“突发事件”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它所引发的问题可能就是探究的切入点。于是,我微笑着对学生们说:“喜欢蜗牛的同学请举手。”学生突然听到这样的问题开始都感到有点莫名其妙,但很快都举起了小手。
  “那么,你们知道蜗牛1分钟能爬多少厘米吗”?
  那两个玩得最起劲的学生其中一人最先举起了手:“7厘米。”
  接着另一人站了起来:“不对,应该是5厘米。”
  “蜗牛1分钟到底能爬多远呢?我们来比一比看谁的蜗牛爬得最快,好吗?”于是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下面的探究活动:
  量一量,你的蜗牛“身高”多少厘米?它爬1厘米需要多长时间?
  量一量,你的蜗牛3分钟能爬多少厘米?算一算,爬20厘米需要多少分钟?
  先画出6厘米长的“跑道”,然后比一比谁的蜗牛最先到达终点。
  孩子们学习兴趣非常浓厚,他们不但在自主探究活动中认识、体验了长度单位“厘米”,而且增强了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远远超出了课堂教学预期目标。学生过后还意犹未尽地跑来告诉我:
  “老师,你知道吗?蜗牛也有眼睛和鼻子,它喜欢吃菜叶。”
  “老师,蜗牛喜欢在白天睡觉。”
  一位同学跑来告诉我:“老师,你送给我的那两只蜗牛我给它起了个名字:一只叫‘刘翔’,它1分钟能爬4厘米;另一只叫‘大胆’,它敢在我的手上和脸上爬动呢。”
  从对这一“突发事件”的处理,我体会到要提高学生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最好的方法是通过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比起教师的简单说教来,这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同时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在这节课里。面对尴尬的“蜗牛事件”,我巧妙地把突发事件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交流、思考,使他们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学习习惯、道德品质也自然得到了提高,可谓一举两得。
  (作者单位:柳州市前锋小学,广西柳州545000)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