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城中村”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

作者:程 骏




  一、“城中村”家庭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许多原本地处城郊的农民的土地被征用,而村庄作为一个特定的聚居群落,则往往被保留下来,成为所谓的“城中村”。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和普通的农村家庭和城市家庭相比,“城中村”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变化。为了了解具体情况,我们对“城中村”家长及其子女进行了专门的问卷调查,同时也对一些较有代表性的“城中村”家庭教育个案进行了入户访谈,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一手研究资料。和传统的农村家庭教育相比,“城中村”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进步的新气象,但同时也存在令人担忧的问题。
  1.“城中村”家庭子女学习成绩普遍不理想
  “城中村”学生与城区学生学习方面的差距,其表现形式和普通的城乡教育差距有很大的相似性。调查显示,和家住城区的学生相比,“城中村”家庭学生的成绩普遍不理想。尤其是在初中年段,表现更为明显。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中,成绩在班级前五名的占6.6%,在前15名的也只占15.65%,明显低于平均数。而成绩中等偏差或者比较差的学生却高达47.4%。“城中村”孩子学习成绩之所以相对较差,一方面与“城中村”学生的小学基础薄弱有关系,另一方面也与他们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有关。在具体科目上,和城区的同学相比,初中年段的“城中村”学生普遍反映英语、电脑方面的基础比较薄弱,音乐、美术方面没什么特长,这与“城中村”小学的英语、电脑教学力量较弱,以及这部分学生没有上过特长班培训直接相关。
  2.大多数“城中村”家长苦于教子无方
  和一般的农村家长难以负担子女的教育费用不同,绝大部分“城中村”家庭都能够负担子女的教育费用,而且在对子女教育投入上,家长也舍得付出。如今的“城中村”家长比过去更加强烈地意识到,城市化之后,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显得尤为重要,但因自身文化程度较低,大多数家长苦于教子无方。至少有90%的受访家长认为,自己虽然重视孩子的教育,但是却不知道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也不知道怎么督促孩子学习,为此而深感忧虑。很多家长依然习惯于采用“严厉呵斥”的老套教育方式。虽然他们中有一半以上的也尝试过给子女请家教、上课余补习班等,但多半效果不理想。无奈之下,只好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学校老师的教育上。
  3.“城中村”家庭子女竞争意识和上进心不强
  或许正是由于苦于没有良方来促进子女的学习进步,部分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甚至是孩子的未来持顺其自然的态度。访谈中发现,“顺其自然”是“城中村”家长常说的一句话,也反映了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一种心态。“顺其自然”在某种程度上就等于放任自流。尤其是那些子女学习成绩不好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更是由失望而变得失去耐心。尽管如此,大多数家长还是有明确的教育目标。他们普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将来有个稳定的工作。相比之下,他们的子女中有相当一部分却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目标偏失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子女的学习动力不足。
  4.家庭的教育环境不如人意
  家庭教育注重以身作则,父母亲的榜样作用对子女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胜过口头说教。调查显示,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子女的影响。他们的教育方式带有很强的随意性,有的家长意识不到家庭教育的长期性和灵活性,自己言行不一致,为教育而教育,结果失信于子女,自然也难以在家庭教育中树立自己的威信。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城中村”的土地大多已被征用,许多家长赋闲在家,无事可干,有的染上打麻将、打牌甚至赌博、赌“六合彩”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恶劣的影响。部分“城中村”家庭因为征地补偿款较多,家长存在炫耀性的消费心理,其突出表现是给孩子的零花钱超过了孩子的实际需求,或者给孩子购买高档消费品,结果使得子女过于追求物质享受。社会世俗的观念过早地影响到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也不利于“城中村”家庭子女的健康成长。
  
  二、“城中村”家庭教育问题成因
  
  “城中村”家庭教育之所以存在上述多方面的问题,首先与“城中村”自身的社会变迁有直接关系。教育社会学一般认为:教育既是社会变迁的条件和动因,也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和反映。(鲁洁、吴康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如果说在过去,农村家庭因为经济贫困,这种生活逆境反而激发了子女求学上进欲望的话,那么今天已经富裕起来的“城中村”家庭子女,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反而迷失了方向。过去,很多农村家庭子女正是凭借一股与贫穷抗争的毅力,考上了大学,也眺出了“农门”。如今,在“城中村”中,我们研究发现的却是另一个带有悖论性质的现象:家境优越的“城中村”家庭的子女们,如今脱离了贫穷,却也失去了人生的方向和目标。和城市的孩子相比,他们一方面丧失了农村孩子原有的特点,另一方面却又不具备城市孩子的优势。所有这些,导致“城中村”家庭教育面临着种种的困惑和问题,而“城中村”家庭子女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也因此举步维艰。
  传统的农村环境实际上是一个天然的教育课堂,子女们从父母每天辛勤的农作中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传统的农村榜样效应往往胜过任何的口头说教。子女们在和父母亲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共同劳作中,体验到的不仅是生活的艰辛,而且还是一种合家协作的亲情。由此可见,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是一种实践教育,同时还是一种亲情教育。但是如今的“城中村”的家长们已经基本上脱离农业生产,不少家庭靠着房租过着相对安逸的生活,他们的下一代子女从小生活在这种相对优越的环境中,对于父辈的艰辛生活缺乏亲身体验和感受,甚至认为目前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很多“城中村”教育问题也由此而引发。
  其次,“城中村”家庭教育问题与家长的文化素质较低也有关系。由于“城中村”家长文化素质普遍较低,面对汹涌的城市化浪潮,面对周边不断变化的环境,他们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方面感到无所适从。目前,大多数的“城中村”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无法跟上快速变迁的时代。在访谈中,超过90%的学生表示,父母亲确实很关心自己的学习,但他们对父母亲的“唠叨”或者“说教训斥”教育方式普遍感到厌烦。而家长们也普遍反映,由于自身的文化水平不高,无法在学业上辅导子女。他们对子女学习的关心和监督,仅仅停留在“看看孩子的作业有没有按时完成”而已。至于子女的学习效率到底有多高,他们不知道如何测评,事实上,很多“城中村”家长明显缺乏科学教子的能力。
  再次,“城中村”所处的特殊的社区环境不利于“城中村”家庭子女的成长。作为都市的“飞地”,“城中村”虽然已经改制为社区居委会,但是整个社区的管理体制依然是停留在过去的乡村管理模式,尚未纳入城市社区的规范化管理体制。目前,“城中村”普遍存在治安隐患多、部分村民无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