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周 健




  我们从事的教学过程,是人类智慧行为活动。从信息论的观点看,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信息流通过程,是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的教学信息控制过程。课堂教学信息系统是由语言信息、行为信息和情感信息三个要素构成的。三者呈主体交叉排列,优化组合,协同作用,以师生紧密合作,共同活动来实现教学信息系统的整体优化。
  心理学研究证明,情感作为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对人的发展和成才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情感发展的规律,以学生情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依据,投入自身情感因素,努力沟通师生间、学生间的感情,对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情感在教学中的动力作用
  
  动力作用即学习的推动力,主要分为内动力和情动力两大类。内动力指有机体由内部或外部刺激所唤起的,指向一定目标的某种内在倾向。通常又称之为抱负性,指学生具体的生活目的和奋斗目标。而情动力是指伴随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体验而激起的某种内在倾向,在学习中表现为求知欲。不论哪种动力都具有始动作用,都可驱动学生不断学习。
  
  1.明确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
  进入高中后,课程的知识密度、难度以及教学形式、学习方法等与初中阶段都有较大的区别,对此许多学生不能适应。另一方面,进入高中后会有一种“强手如林”的感觉,一时间丧失了原先的优越感。一些学生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进而发展为轻视自己、产生自惭形秽的自卑心理,在学习中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疑点和困惑,由此滋生了沮丧和消沉的情绪,导致学习动机淡漠。教师应在教学中随时注意学生的这些情感变化,抓住有利时机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通过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知识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感悟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在课堂上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凝聚对学生的期望,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机,帮助他们消除学习上的思想障碍。
  
  2.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望
  学生群体在进入高中后,在掌握知识的程度方面已明显地分出层次。一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上升为乐趣,好奇转化为求知欲望和探索取向;另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灰心、自卑甚至害怕心理,出现了兴趣转移的倾向,自信心和求知欲降低,对学习不感兴趣,而上网成瘾。
  兴趣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联系最为密切,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主要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偏重于语言信息与行为信息的传递,忽视了情感信息这个要素在课堂教学信息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如果教师对学生谈话或讲解教材时平铺直叙、单调乏味,就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如“教态表情”:教学中用亲切和蔼的面容,期待的目光去对待学生,表达教师的情感;“语感传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学科的知识和发展,把学生带入美好的意境,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发学生的兴趣。当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发生兴趣时,他总是心情愉快地去学,求知欲自然加强。
  
  二、情感在教学中的定向影响作用
  
  学习目标的定位和学习途径的选择,就是定向影响作用。在正确情感指引下,通过师生协调配合,使学生的学习定位在教学预期的方向上并体现效果,而教师情感对学生的影响,势必影响学生学习途径的正常选择并使学生发挥最佳的学习能力。
  
  1.效仿表率形象,利于能力发挥
  教师自身素质和形象的表率,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无形教育。当教师能够满怀激情地投入教与学的过程时,那么学生也会被感染,从而投入到教师所指引的学科领域中去。教师兴趣盎然地讲课,也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效仿,教师所流露和表现出来的情感、性格动机、意志品质等学生会丝毫不漏地吸取,使其在学科学习上有正确的定位,成为学习的效仿动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发展其学习能力。
  
  2.浓厚师生情意,促进双边互动
  教与学是双边互动的过程。一位只会在课堂上教,而忽视了课后情感交流的教师,是建立不起师生情意的。而没有这种情意的教学,是缺乏教育灵魂和内涵的。
  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利用情感因素,努力地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用爱心和真诚感人、育人,“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教师应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满足学生在学习中交往、沟通、探索的欲望。教师应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并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动情、晓理、端行。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在进行师生情感交流时积极地进行学习活动。
  
  三、情感在教学中的维持调节作用
  
  情感教学能维持学生的既定目标,坚持不懈,调节可能偏离的学习方向,校正并最终达到原来的教学目的。
  
  1.保持最佳心理,全心投入学习
  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情绪氛围,是学习持续性的保证。诸多的外部因素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注意力甚至使学习偏离既定方向。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的持续性进行监控,预计或尽早发现并排除教学中的主客观干扰因素,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要给予学生成功感教育,引发学生的成就意识。多鼓励、表扬学生,让其树立必胜的自信心,增强竞争意识。在教学上要尽量减少或避免学生产生挫败感,课堂教学应深入浅出,对许多知识难点要分化,让学生易学、易记。难度要控制,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非但不感到艰涩、困苦,而且还能够饱尝成功学习的欢乐。教师要善于以情促知,针对学生苦学、厌学现象,要增强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情趣,提高教学艺术,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把苦学、厌学转化为“乐学”、“好学”。
  
  2.培养学习毅力,确保学习持久
  学生学习兴趣的减弱和成绩降低,除了因高中知识难度增加而跟不上或是所学的学科多了使学生的兴趣发生分化转移等因素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学习上的意志不够坚强,缺少毅力。
  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通过施以“抱负教育”、“成就教育”、“鼓励表扬”、“恒心教育”、“苦尽甘来”等情感因素教育,就能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这正是学生学习的意志力品质。意志是人们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去战胜困难,达到目的的心理活动,意志能促使自己保持长久的最佳的学习情趣和状态。
  总之,情感因素教学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教师应努力进行挖掘和探索,使之在教学中更好发挥其积极作用,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达到寓教于情、寓教于乐的教学境地。
  (作者单位:柳州市第二中学,广西柳州 54500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