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课堂教学中的不公平问题探索

作者:段小磊 曹卫平




  [摘 要] 课堂教学不公平的表现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占有课堂教学资源的质和量的不同。导致课堂教学不公平的原因有客观上教育资源缺乏和个别教师素质较低等主观因素。因此,增加教育资源、消灭歧视、提高教师素质、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有利于消除课堂教学不公平现象。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教育资源 教学不公平
  
  课堂教学公平,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否给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不同的学生以平等对待,即每个学生是否皆获得了平等的待遇。倘若实施差别对待,这种差别对待应该以“平等考虑”为基础,即在平等的基础上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对象。同时,这种平等或不平等的待遇应切合平等化的对象,符合平等化对象的利益。而课堂教学不公平的主要表现为[1]:教师评价学生的标准和方式不同;教师与不同学生在交往时间和方式上存在差异;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态度和关注程度不同;公开或者隐蔽地按能力分班或者分组现象以及课堂教学不能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兼顾特殊需要的学生等。课堂教学不公平现象在我国教学实践中已经达到比较严重的程度,改变这一现状,理应成为教育过程追求公平的重要目标。
  
  一、课堂教学中的不公平现象
  
  1.情感、态度投入的不公平
  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学生态度、情感、意志品德的形成和培养的过程。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的研究表明: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不仅受其自身能力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教师期望的影响。简单地说,那就是学生在校学习成绩的优劣是教师贴标签的结果。教师对不同的学生存在不同的期待,教师对学生期望值的差别是与教师个人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对学习特别好的学生寄予高期望,经常给予积极的、肯定的评价,觉得他们能做出很大的成绩,将会为学校和教师带来实际的好处,如奖励、晋级等。而那些成绩不好、不遵守纪律、不好好学习的学生或者家庭困难的学生,教师寄予较低的期待,给予更多消极的、否定的评价,很少亲近他们。
  教师的个人喜好经常导致教学不公平。如有的教师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等情况,在学生中选择与自己具有相同或相似经历、家庭或特点的学生,看作是自己人,在情感态度上更接近,在课堂上对他们的格外关注,如邻居、老乡、亲戚或者学习习惯、方式与自己相似的学生等;而将与自己没有共同特征或爱好的学生忽略。有的教师喜欢听话的、懂事的学生,教师如何要求,他就如何做,那些想法很多、反应快的学生常常得不到教师的称赞。还有的教师喜欢家庭经济条件好、家长社会地位高的学生,期望能通过这个学生获得更多额外的回报等。教师可以有自己的喜好,但是不应该以排除其他学生的基本权利为前提,否则就有违教育公平的“无差别原则”。
  
  2.课堂的空间和时间分配的不公平
  实行班级授课,课堂交往多是由教师发起和控制,学生参与交往的过程多半只是被动和反应性交往过程[2]。在课堂的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都比较容易注意坐在前2~3排和过道两侧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教师信任、鼓励的目光很容易落在他们的身上,而其他学生自然就成了课堂上的观众,被边缘化。教师下讲台巡视时,教室过道两旁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教师最容易关注和了解的,其他的学生的问题就不容易被教师发现。
  表面上,课堂时间对每个学生都是一样的,但是,相同的时间对每个学生成长的意义却不同。从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时间概念来看,时间在性质上大致可以区分为:“正时间”,即生命力处于良好发展状况的个体时间;“爆发时间”即处于生命力急速爆发的正时间;“零时间”即处于生命力停滞状态的个体时间;“负时间”即处于生命力总体上向消极、倒退的方向恶化的个体时间。“零时间”和“负时间”都是无时间,即人的无发展[3]。课堂教学应该促使每个学生产生有益身心发展的“正时间”甚至“爆发时间”,而尽可能减少“零时间”和“负时间”的发生。而当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萎靡不振,或者忐忑不安、心神不定的时候,在这种状态下教师的教学对他们来说就是“零时间”或“负时间”。
  
  3.学习内容、任务分配的不公平
  教师经常在课堂上将不同知识分配给不同的学生。比如在提问上,教师总是把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问题交给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而把一般的、书本上能找到现成答案的问题交给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而对于那些不爱学习又不爱听课的学生,教师的提问往往只是希望他能遵守课堂纪律,而不是激发他的学习热情。教师在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方面,觉得好学生的问题更有价值,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提问格外重视,有时还会给予表扬、鼓励,而对于平时不爱学习、不爱动脑筋的学生所提的问题,即便是很有价值的,也很少予以热情鼓励或表扬。部分教师只关注两部分学生:一部分是学习努力、成绩较好的,另一部分是不学习、成绩极差的;而对于学习成绩在中间的那些学生,教师好像根本看不见一样,无所谓希望也无所谓不希望。教师在对待不同地位的学生时,诸如学生干部、 “三好学生”时,往往会给予更多的互动时间和机会,更多样化的互动形式和更加丰富的互动内容。
  
  4.性别上的不平等
  性别刻板印象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一方面,多数教师认为男生在逻辑思维、实践能力上比女生强,且成就动机高、坚强,而女生则具有温柔、善解人意、重感情、顺从等特征。男女生的不同性别特征影响着教师在互动中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态度。斯宾德(Spender.D)指出[4]:教师们常常意识不到自己的性别偏见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互动。当教师认为自己与男生和女生的互动时间一样多时,实际上他们与男生互动的时间是女生的三倍多。而当教师和女生互动的时间超过1/3时,教师和班里的男生就认为时间超过一半了。有人研究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和评价上的性别“不公平”待遇:教师给男生的提问多是开放式的问题,且教师更可能表扬、批评或纠正男生回答的问题,而对女生的回答没有像男生那样准确的反馈。这种潜在的差异影响更加有利于男生改进学习。同时,教师给男生更加严厉的批评,却是帮助男生如何面对批评;另一方面,教师总是把一些与男生有关的性格特点与行为赋予更加积极的评价,而女生的诸如“认真”、“刻苦”、“按部就班”等特点则与缺乏创新能力相联[5]。这种性别刻板印象对女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5.“强势”群体的价值取向
  课堂上的“强势”群体“操纵”着课堂教学内容的深浅、教学的方法、教学进度等[6]。“强势”群体是指那些发展程度相对较高、被教师赋予高期望的那部分学生。他们的理解经常被教师认为是正确的,他们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实际裁判;而占班级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