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

作者:蔡文华




  2002年秋,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历史与社会》新教材在匆忙中诞生,又在匆忙中走进课堂。面对着崭新的教材,既无可供借鉴的经验,也缺乏可以参考的书籍,“摸着石头过河”是初执教时的心态。如今,通过3年多的教学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实践、学生的学业评价和学习方式的改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尤其是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更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但是在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也碰到许多问题,有过许多困惑。在这里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期取得有效突破。
  
  1.课堂管理问题
  
  在新课标下,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这一要求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提高的,得考虑教师本身的思想认识、已有的教学经验以及对新事物的接受和应变能力。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走下讲台,一个班40多个学生,分组讨论便成了教师课堂组织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最大的障碍是会导致课堂秩序的“混乱”,有时教学效果还不如教师的直接讲述。我想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知识储备的局限。特别是在学习初一下册时显得尤为明显。这其实和他们生活的圈子比较小有关系,没什么机会外出看看大千世界,平时学业较紧张,看课外书的时间也不多,有些地理知识教了之后他们还是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毕竟有的对他们来说抽象了点。虽说现在网络资源非常丰富,但70%的学生来于农村,95%的家庭没有电脑,这就不那么现实了。同时,即使有电脑,现在的初中学生学业负担相对较重,作为学生心目中的副课,学生是否愿意花时间去查也是个问题。第二,参与式教学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我们从小到大老师们都是那样教的,我们的学生在小学里也一直都是那样被教的,突然换一种方式,彼此都很难适应,尤其是学生。同时缺乏有效的理论支持。 “如何组织有效的参与式学习”是我们教师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2.三维目标整合的问题
  
  新课程强调要关注学生发展的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三维”目标,是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热热闹闹课堂教学的背后,冷静想想,课堂效益到底如何?从以往一味重视知识的传授到现在重视学生的感悟和体验、追求形式的多样和生动,结果造成知识点落实上的偏差。这一方面是由于教材的改革淡化了知识点,造成教师的忽视;但另一方面特别值得大家重视,就是在课堂上过于强调学生的活动。过分的活动冲淡了教学的主题,以致达不到教学目标。例如,有一段时间大家课上都学着安排一个小品,拖拖拉拉花去了很多时间,演完了什么问题也说明不了,大家一阵哄笑之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另外,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普遍运用的合作学习方式——4人小组讨论,有些讨论目标不明确或为讨论而讨论,结果大部分学生把它当作了“剧场休息”。那么,是不是课堂上教师讲得越少越好?是不是课堂越热闹越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知识三维目标如何得到有机整合?形式与内容怎样得到更紧密的结合?有待我们共同思考。
  
  3.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开放的度量把握问题
  
  教师讲得少了,学生们活动多了,教学任务有时就无法完成了。其实,教材中的内容很少,如果完全按照教材来教授的话,半个多学期就能把一本教材讲完了。如果要补充一些知识的话,不知道补充多少才好。曾有专家指出,人的一生都是学习的过程,我们不必急在一时,当前学不会的知识总有学会的一天。可面对的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作为老师,总希望多教学生一些知识,但补充得太多了又无法完成一学期的教学任务,因此是十分矛盾的。
  
  4.课程资源短缺问题
  
  由于是新教材,所以有与《历史与社会》相配套的资料相当少,教学案例、光盘等也并不是适用于各个学校。相关网站上的课件、案例等也很少,因而给实施过程带来很大的困难。教学设备相对落后,制约着新课程更好的实施。
  教材的编写者、审定者、出版者一般都是大城市高等院校的教授们,由于地区不同,生活水平不同,接触到的人物、事件不同,实际情况不同,因而要求也不能完全相同。新课程教材带有明显的超前性,比如有关社区的概念,农村学生,特别是经济薄弱地区的学生,与发达地区比,落后个二三十年也是正常的。什么社区的功能、娱乐设施、健身房等等都与他们无缘;甚至有的学生读到初三了,还没有乘坐过火车、也没有乘坐汽车上过高速公路,他们所涉及、接触到的现代传媒、现代科技都是有限的。
  
  5.发展性评价问题
  
  学业评价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应试教育是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惟一尺度,而且具有选拔性的“精英主义”功能倾向,这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发展潜能。为此,应当建立起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发展性评价体系。例如,学习中的形成性评价与学习后的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开展学生自评与互评等。为此,我们也制订了相应的学业评价方案,也努力尝试过。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最大的困惑就是担课班级多,学生多,造成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使评价难以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目前,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缺乏良策,有待进—步改进。
  总之,历史与社会课程改革,还处在摸索阶段,但我相信,它的明天会更好,任何逃避和畏惧都是不负责任的。在新课标的理念下,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好地处理教材和安排教学时间,使新课程的内容综合化和过程开放化,让学生体验到《历史与社会》课的乐趣,让学生会学,培养学生整合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尝试自主合作的学习乐趣、体验成功。这一切对教师的教学理念、课堂组织能力、知识储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我们努力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教育理念及专业技能,与新课程同行,与课改一起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第三中学,215600)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