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9年第2期

德国的“善良教育”

作者:佚 名




  众所周知,德国是引发两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所幸的是,德国各阶层能够深刻地反思这段历史,甚至因此格外重视对孩子善良品质的培养,并将其列为德国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爱护动物
  
  爱护小动物是许多德国幼童接受“善良教育”的第一课。在孩子刚刚学会走路时,不少德国家庭就特意为孩子喂养了小狗、小猫等小动物,并让孩子学会细致入微地照顾弱小的生命。
  德国的中小学普遍开展有关“善待生命”的讲座或作文比赛。一个13岁的男孩以充满爱怜的笔调,记录了他为一只小鸟医治创伤,后来又将其放归大自然的过程。文章荣获了该校“善待生命作文大赛”的第一名。
  德国人在这方面绝非“小题大做”——越来越多的德国人已有这样的共识:小时候以虐待动物为乐的孩子,长大了往往更具暴力倾向。
  
  同情弱者
  
  同情、帮助弱小者也是德国人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的另一重要内容。在成人社会的倡导、鼓励下,孩子们帮助盲人、老人过马路早已蔚然成风。
  法兰克福有一个孩子粗暴地将上门乞食的流浪者驱赶出门,全家人特意为此召开了家庭会议。大人们严肃、耐心地启发孩子:流浪者尽管穿着破烂,同样享有人的尊严。使孩子明白了一个道理:仰慕强者也许是人之常情,而同情弱者更是美好心灵的体现。后来,孩子建议邀请那个受辱的流浪者来家做客,大人们十分高兴地支持了他。
  
  宽容待人
  
  宽容待人”被德国人普遍认为是一个人“善良品质”的表现。一个叫雪丽的7岁小女孩在自己的生日晚会上遭到好友梅芙的无端抢白而感到大丢面子,因而试图报复以泄心头之恨。后来在母亲的劝说下,她通过和梅芙谈心了解到:当时梅芙喂养的小兔子突然死去,心情十分沮丧,故“出言不逊”。在经过一番“将心比心”后,雪丽宽容地原谅了梅芙,两个小伙伴的友谊更深厚了。
  
  唾弃暴力
  
  对那些中小学校园里出现的恃强欺弱的所谓“小霸王”,校方的反对态度非常鲜明。据悉,凡经两次记过仍不思悔改的“小霸王”,校方即果断地予以开除,接着再由“不良少年管教部门”给予管教。
  德国制造的武器之精良举世闻名,但德国人不赞成玩具商开发高科技“暴力玩具”。因为德国研究者已找到了越来越多的证据:小时候如经常用玩具“模拟杀人”,长大后也很难成为和平人士。
  一些联邦议员也指出:让德国男童少与玩具枪炮接触是明智之举,也许还可以防止德国重蹈历史覆辙!
  
  点读
  
  战争狂人——希特勒所造成的世界性灾难,那是个人独裁和军国主义共同酿造的恶果,并非整个日尔曼德意志民族的过错。二战以后,他们能从理性的反思中走出战争的阴影,不仅为德意志选择了光明幸福,也为人类的进步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