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9年第1期

如何写“故事新编”

作者:张月娥 郭晓彦




  鲁迅有一本小说集叫《故事新编》,作品多数是在“博考文献”基础上,“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即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都有文献可考,但又不受文献束缚,在把握古人古事精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想象和虚构,暴露和讽刺现实。
  我们所说的“故事新编”也是这样,在准确把握话题题意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到名著、历史、传说中,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对其中的故事、人物予以加工、演绎和包装,即进行再创作,从而对话题的内涵作出独特而传神的诠释,反映社会现实生活。
  这些带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可以放在过去的时代,也可把他放到现实生活中来,或借古说今、折射现实,也可以透过他们的眼睛去看现实,写他们在新环境里所经历的故事,以此歌颂社会进步或暴露问题,批判丑恶现象。这种作文形式,好就好在它翻了花样,出了新意,令人耳目一新。如《红楼选美记》、《谁是打虎英雄》、《既生“亮”,何生“关”“张”?》、等。
  那么如何写“故事新编”呢?
  一是联系原著,熟悉“故事”。故事新编的人物是从古典名著或其它作品中借用来的,人物的言行、性格应与原著相一致。凡新编故事必须了解原故事的必要背景、意蕴及其他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新编出来的故事才能与“故事”中人物的言行、性格以及语言风格相吻合,才能与“故事”的基本情节连续得上。写阿Q让人一看就是阿Q,写孔乙己一看就是孔乙己,而不能创造成一个与原来的形象完全无关的形象。如果编孙悟空贪小便宜,好吃喜睡,时常耍一点弄巧成拙的小聪明,那就离谱了。
  二是联系现实,暗扣主旨。故事新编是借古人说今人,表面上写的是古事,实际是上是折射现实社会,立意多在讽今喻今。如2002 年北京卷作文题为“ 规则”,有考生写了《弥勒规则》一文,设计玉皇大帝在天庭成立运输公司并任命经理。先任命刚正不阿的李靖,李靖上任后以严格的规则管理,公司产值略有增加,但却有无数的匿名信飞到玉皇手中,迫于压力,玉皇撤换李靖,而让人缘好的弥勒担任。弥勒推翻了李靖的制度,把规则 改 为“ 宽 容 ”,搞好干群关系,一月后,产值大增,上万封感谢信送到玉皇手中。可半年后公司大幅亏损。玉皇微服私访公司,发现员工多半不务正业,而弥勒一心搞好关系,乱评奖。最后玉皇认识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终任李靖严格管理,公司也最终蒸蒸曰上。
  三是幽默风趣,犀利明快,语言既要体现人物原先所处的时代的语言氛围,又要适合所编的“新”的生活环境。幽默风趣,犀利明快,具有杂文特点。
  故事演绎,可以有多种途径。有情节变形,对原有的故事情节进行改编,或增加情节,或保留一部分情节后再按需要设计其他的情节。有时间变形,就是改变原有故事发生的时间,或提前或推后,设想故事在不同的时间阶段的不同结果。有空间变形,就是把已有故事中的人物放在其他地点、位置,设想在另一个领域里会发生什么新的结果等等。不管采用那种途径,要避免张冠李戴,更不能胡编乱造。
  
  附例文:
  伯乐相马
  丁洋
  
  伯乐善相马,世人皆仰之,名望甚高,盛传其相马三视,出神入化:一视知其年岁,二视知其食量,三视知其行程,毫发不爽,所相之马皆为良骥,急驰如风,日行千里,通晓人性,实乃神骑。于是又传:“伯乐实弼马之神也。”伯乐之盛名日复一日强,无人不晓。
  一日,有人请伯乐为其相马,伯乐不允。二日,携礼复请,伯乐勉强允之。入北市,马甚众,难计其数,颜色各异,乱人眼。伯乐还走而视,不多时,遂指一马谓之曰:“吾三视之,此马二岁上下,每食三箕,日行一千五百里,乃千里良骥。其目大而有神,下有白斑,甚通人性。其色枣红,毛密而齐,乃良种。”语毕,众人争抢购之,以致头破血流,伤者无数。后,终被人以万两黄金购得,卖者大获其利。
  得马者甚喜之,细心照养,以精料食之,不敢轻用。一日其子出游,骑之,不想不出百里竞行速渐缓,气喘吁吁。遂返,告其父,其父思索片刻曰:“此骥患疾,恐时日不长,莫如乘其名气轻卖之。”遂牵之入市。
  入市途中,即有众人尾随,与得马者议价,至北市,尾随购马者竟百余人,市顿时水泄不通,人声鼎沸。
  适逢伯乐为人相马,购马者问曰:“此马如何?”伯乐还而三视曰:“此马年岁虽轻,然食量甚少,日难行三百里,乃驽马也。其虽目大而无神,下有白斑乃不祥克主之兆。其毛虽密,然杂乱不齐,其色亦浅,非纯种也,切不可购之。”众人闻之大惊不已,伯乐不解众人之惊,环顾四周,见一牌:“此二岁上下,每食三箕,日行一千五百里,乃千里良骥……”
  伯乐汗颜,急旋而走。众人议论纷纷,然多议卖马者无信,后拂袖而散。
  然后人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即使名人之言亦不可盲目信之,此乃实言也。
  
  [简评]本文最大成功之处在于以“伯乐相马”为故事蓝本,根据人物的性格和情节的可能性发展方向,设计出精彩的故事。通过人物的精彩对话,用讽喻的手法对当今崇拜名人,盲目追星现象进行了含蓄的揭露,想像合理,主旨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