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9年第1期

迷信权威等

作者:佚名




  迷信权威
  
  1938年9月21日,一场凶猛异常的狂暴飓风袭击了美国的东部海岸。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威廉·曼彻斯特在他的名作《光荣与梦想》中记载并描述了这场罕见的风暴。书中写道:“下午两点三十分,海水骤然变成了一堵高大的水墙,以迅猛之势,向巴比伦和帕楚格小镇(位于纽约长岛)之间的海滩劈头压来。第一波海浪的威力如此之大,以至于阿拉斯加州的锡特卡的一台地震仪上都记录下了它的影响。在袭击的同时,飓风携带着巨浪以每小时超过100英里的速度向北挺进,这时,水墙已经达到近40英尺高,长岛的一些居民手忙脚乱地地跳进他们的轿车,疯狂地向内陆驶去。没有人能精确地知道,有多少人在这场生死赛跑中,因为输掉了比赛而失去了生命。幸存者后来回忆道,一路上,人们都将轿车保持在每小时50英里以上。”
  其实,当时的气象学家们早巳预测到了这场飓风的规模和到来的时间,因为一些不便公开的原因,气象局并没有向公众发出警告。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居民通过家中的仪器或者通过其他渠道都获知飓风即将来临,但由于作为权威部门的气象局并没有发出任何预报,居民们都出人意料地对即将到来的大灾难漠然视之。如果说预报员这次变成了瞎子,那么全体居民也都跟着什么也看不见了。
  “后来,许多令人吃惊的故事被披露出来,”曼彻斯特写道,“这里有一个长岛居民的经历。早在飓风到来前几天,他就到纽约的一家大商店订购了一个崭新的气压计。9月21日早晨,新气压计邮寄了过来。令他恼怒的是,指针指向低于29的位置,刻度盘上显示:‘飓风和龙卷风。’他用力摇了摇气压计,并在墙上猛撞了几下,指针也丝毫没有移动。气愤至极的他,立即将气压计重新打包了,驾车赶到了邮局,将气压计又邮寄了回去。当他返回家中的时候,他的房子已被飓风吹得无影无踪了。”
  这就是绝大多数当地居民采取的方式。当他们的仪器指示的结果没有得到权威部门的印证时,他们宁愿诅咒气压计,或者忽略它,或者干脆扔掉它!
  点读:“尽信书,不如无书。”对手“权威”何尝不是如此呢!
  
  王婆开口
  
  金华(今浙江境内)的读书人章楫,出游路过衢州(今浙江境内)时,到一个姓刘的算卦先生的卦摊上算了—卦,得到了一首诗,诗的末句是:“也须再唱新郎曲,王婆开口笑未熟。”
  章楫看了很茫然,不明白诗句是什么意思。他问姓刘的算卦先生说:“卦书上是这么写的,我也不可以乱加解说。总有一天自然会得到验证。”回到家后,章楫对妻子说了算卦的事,他的妻子很讨厌“再唱新郎曲”这句话。本来她的身体很好,一向没有什么病痛,可是章楫到家后没多久,妻子却病死了。同郡的陈秀才娶了程衡的姐姐,陈秀才忽然死了,程氏服丧期满之后,就改嫁给章楫了。有一次章楫去拜扫先人的坟墓,他拉着程衡兄弟一起来到郊外,从容谈及婚姻的事并不是偶然的,对他们讲了自己在衢州算卦时得到的诗句,没想到自己果然再唱了新朗曲。程衡也感叹地说:“岂止如此,我姐姐的姓氏也写在那句诗里了。”程衡解释说:“程”字的右边是“王”上加一个“口”,这就是所谓的“王婆开口”;“程”字的左边是个“禾”字,不正是“米未熟”吗?到这时,那两句诗的含义章楫才算弄明白。
  
  名人学习方法
  杨俊杰
  
  科学家培根的“酿蜜法”:我们不应该像蚂蚁一样单只收集,也不应谊像蜘蛛一样光会在肚里抽丝,而应该像蜜蜂一样采百花酿蜜。
  巴尔扎克的“反问法”: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
  巴甫洛夫的“循序渐进法”: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再循序渐进!
  狄慈根的“重复法”:“重复是学习之母。”
  叔本华的“读名著法”:用宝贵时间专读伟人的已有定评的名著,这些书才是开卷有益的。
  爱因斯坦的“思考法”: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于思的“五之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朱熹的“单一反三”法: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鲁迅的“摹仿法”:会摹仿绝不是劣点,我们正应该学会这“会摹仿”的,“会摹仿”又加以有创造不是更好的吗?
  梁启超的“分类法”:每日所读之书,最好两类:一类是最熟的,一类是涉览的。
  胡适的“四到法”:读书要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郑板桥的“好问法”: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十人,要使疑窦释然,精理进露。故其落笔晶明洞彻如观火观水也。
  邓拓的“积累法”: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知识是积累起来的,经验也是积累起来的。
  顾炎武的“斯旧法”:每年用三个月复习旧知识,其余时间学新书。
  
  落水凡夫
  
  一次,苏格拉底趟水过河,一不小心,跌入了一个深坑里。他不会游泳,只好在水中一边拼命地挣扎,一边大喊“救命!”
  这时,一个人正在河边钓鱼,他听到呼喊声不仅没有伸出援助之手,反而收起钓鱼竿,起身就走。
  后来,多亏苏格拉底的学生及时赶到,才救他一条命。
  人们七手八脚地帮苏格拉底换掉湿衣服,异口同声地谴责那个见死不救的钓鱼人道德太低下。
  过了不久,那个钓鱼人耥水过河,一不小心,也跌人了深坑里。这人同样不会游泳,只好一边拼命挣扎,一边大呼“救命!”
  恰巧,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在河边散步,听到呼救声就飞步跑了过去,用一根长长的竹竿把那人救了上来。
  等看清救上来的人的面孔,苏格拉底的学生就后悔了,说:“如果知道落水的是他,我们无论如何都不会救他的!”
  苏格拉底为落水人换掉湿衣服,平静地说:“不,救他,正是我们和他的区别。”
  
  羞色最美
  朱国良
  
  这是哈佛教授罗尔斯的一件轶事。罗尔斯是名满士林的哲学大师。集“红烛”、“园丁”、“人梯”精神于一身,更是一位“擦去的是功利,写下的是奉献”的师长。他为本科生讲课时,只要一挂牌,几百人的梯形大教室立马济济一堂,每次都需要提前去“霸位”。
  因为童年经历的刺激,罗尔斯有点口吃,有一个同学听他将“文明”一词说得断断续续,差点笑了出来,但马上遭到了前座同学的一个白眼,似乎他犯了大不敬之罪。最后一次课毕,罗尔斯谦逊地说:“课堂所谈全属个人偏见,希望大家独立思考。”全体学生起立,长时间雷鸣般鼓掌。大师见状,像小孩子一般害羞地夹起讲义,快步离开教室。同学们依然毕恭毕敬,掌声不衰。冬天拍手是项苦差,小同学的手拍得又红又痛。他悄悄地问一旁的小同学:“到底还要鼓掌多久?”小同学答曰:“直拍到罗尔斯先生听不见为止。”
  那是令人肃然起敬的羞色,一个男人的羞色很可贵,一位大师的羞色尤其珍贵。诗人泰戈尔曾经说:“美的东西都是有色彩的。”羞色来自害羞,害羞是人类最纯真的感情现象。
  羞色泛起,还可能是因为听了不雅的话或做了不对的事。这种羞色,说明他的心中还有一种十分珍贵的东西叫“羞耻感”。“厚脸皮”、“老脸皮”是不会有羞色的,官气十足、俗气满身、痞气相伴的人是不会难为情的。把自己一时的快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人,是不会脸红的。为煮熟自己一个鸡蛋,不惜烧毁公家一幢房子的人,是决不会有这种羞色的。
  点读:孔子说:寡廉鲜耻,鲜矣仁。羞色之美,近乎仁。
  
  听泥土说话
  查一路
  
  儿子失败了。带着沮丧从那个城市回来。母亲是个哑巴,从菜园里回来,见了儿子就明白了一切,用手比画着,又觉得比画不清。于是,她将准备放下的锄头又拾起来,挖了一块土递给儿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