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9年第1期

说“安”

作者:沉 香




  在中国的历史上,“安”字显得格外的醒目。
  天安门,地安门,祈年殿,来自远古的建筑,跨越千年,诉说着帝王的那份最朴素的希冀:国泰民安,递万世之业。
  “安”的重要性,在此可见一斑。
  平旷的土地,俨然的屋舍,杂植桑林,良田阡陌,鸡犬相闻,这一切的一切,不仅仅是陶渊明的桃源村,同时,也是我们所向往的乐土。远离战争的硝烟,远离诸侯的纷争,用袅袅炊烟勾勒出醉中翁媪,调素琴,阅金经;用涓涓的流水划出安定的边境,独享生活的气息,亦或只有这份安定,才能得到恰然与恬静。生命,只能在这里呼吸。
  民兴,独安。
  大唐盛世,总给人一种从容的感觉。贞观之治,流传至今,但这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经过千百次的锤炼:以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求民之安;以儒为师,戒奢从简,求思之安;以广开言路,虚怀纳谏,求政之安;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政治清明,民生安定,以此开创贞观之治的盛事景象。
  国兴,独安。
  或许我们没有忘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凉,或许长安月下万户的捣衣声还在耳畔回响,或许昔日的春闺梦里人,今日已成河边无定骨…骨肉分离之苦,亲朋成新鬼之恨,凋敝的山河,无不让我们厌恶失去安宁的社会亲人失散,民不聊生,战乱连年,失去安定的社会,等待它的也只有深渊。
  动乱的历史是民族的伤疤,它无时不刻警醒着我们,有安,则国兴,无安,则国灭。
  秦王以武力治国,执敲扑鞭笞天下;隳名城伏尸百万;杀豪杰,流血漂橹;骄奢淫逸,大兴土木。修阿房,筑骊山,暴政连连,征夫无边,流离失所,社会动荡。正是缺“民安”,使其“身死人手,为天下笑”;正是缺“国安”,使秦朝变得如此短暂。
  康熙却懂得“修德安民”之理,修葺长城,也仅能够多几个孟姜女,多些戎卒叫。守国之道,惟在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边境自固也,所谓“众志成城”是也。于是便在那莽莽苍苍的山岭中,修建几座园林——避暑山庄,常在园中住住,即加强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又可以起到威慑的作用;即可安抚边关的民心,广传仁德,又视察驻守,保持彪勇。他把复杂的政治目的和军事意义转化成一片幽静安民的园林,这比用白骨堆成的万里长城可要高明许多。康熙亦是有高出那个年代的安邦兴国之道,才缔造康乾盛世的富饶。
  孔子曰:“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已深深刻在每个人的心中。由古视今,于己,求家安;家安,以求万事兴;万事兴,则国安。国泰民安,社会安宁,递万世之上业,生息,繁衍。
  
  编辑点评
  
  ◆选材点评
  为了阐释“安”的重大内涵,开掘宏大的主题意义。文章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方面,凸显了民安与国泰的辩证统一关系。为了阐明观点,文章以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的想象和思维,从社会的最小单位——百姓到最高统治者对于“安”的共同期盼和不同理解,以正反两方面的史实为佐证,深入阐释了文章的主题意义。选材集中,事例典型。
  
  ◆布局点评
  这篇议论性散文,是按照提出问题-论证分析-总结归纳的线索架构成篇的。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结构严谨。
  开头部分,从为政者(帝王)的朴素“希冀”揭示“安”的重要性,点明题旨。
  中间部分,以“民兴”、“国兴”而开创“独安”的正面事理和“无安”则“国灭”的反面例证说明“安”的重要性。并以康熙、秦皇的对比例证进一步阐明“兴国之道”之所在。
  结尾部分,引述孔子的名言,重申观点,指出求“安”之道。
  
  ◆语言点评
  文章的语言凝练准确而不乏生动,彰显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如,开篇简捷,提纲挈领,恰到好处。文中引述部分善用短句,整散结合,概括精练,富有形象性。比如,“平旷的土地,俨然的屋舍,杂植桑林,良田阡陌,鸡犬相闻,这一切的一切,不仅仅是陶渊明的桃源村,同时,也是我们所向往的乐土。远离战争的硝烟,远离诸侯的纷争,用袅袅炊烟勾勒出醉中翁媪,调素琴,阅金经;用涓涓的流水划出安定的边境,独享生活的气息。亦或只有这份安定,才能得到恰然与恬静,生命,只能在这里呼吸。”寥寥数语,理白形备。
  
  ◆主题点评
  国泰民安是“盛世”的最显著特征,也是历代统治者和百姓的共同期待。然而,尽管为政者虔诚祈福苍天,许多时候并不是天遂人愿。由于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导致朝代更迭、江山易主的人间悲喜剧一直在重复上演着。其实,世上的一切都有其自身变化的规律。遵循规律,就会天下大治,国泰民安;违反规律,就适得其反。其实,这里并没有什么太高深的学问,早在2000年前战国时期的士大夫曹刿就明白这些。什么“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他所讲的为政者求得长治久安的道理首先就是公平公正。然而,古代的“肉食者”往往是目光短浅的,所以,直到社稷危机,大厦将倾的时刻还不能醒悟。
   本文作者以纵观历史的眼光探索了从百姓到为政者在企望安定上的共同愿望和不同归宿,阐明了人类社会安定和谐的重大意义,并检视历史上的正面经验和反面教训,总结出应该遵循的一般规律。主题深邃,发人深思。
  
  ◆写作建议
  本文可学习借鉴的地方是多方面的。不仅立意深邃,选材丰富,更重要的在于文化底蕴的深厚,语言表达的娴熟。可见,没有一定传统文化的基础,是难以达到的。希望同学们利用假期读一点古代经典名著,丰富自己头脑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