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8年第11期

考场作文“点题”的艺术技巧

作者:夏月香 程必荣




  “扣题准”是考场作文首要的评分标准。考场作文阅卷,由于时间紧、任务重,阅卷老师采用的是快速浏览式阅读。所以,考场作文必须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考生在文章中不失时机地点明题旨,回扣题意,就能大大加深阅卷老师对作文“思路清晰”与“中心突出”的印象。为此,探究作文“点题”的艺术很有必要。 “点题”的艺术技巧可谓多姿多态。一般常用的技法有以下几种。
  1.标题“点题”——亮人眼眸
  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要求自拟题目,我们可以用标题来点明中心。题意即是文意,成功的标题,应含话题、融观点、有文采,这样一下子就能吸引评卷老师的眼球,“亮人眼眸”。如2008年高考四川卷以“坚强”为话题的佳作《用坚强塑造光荣的勋章》、2005年高考广东卷以“纪念”为话题的佳作《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均将话题语嵌在标题中,以此来点明中心,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2.篇首“点题”——一见钟情
  好的开头,落笔入题,既要紧扣标题,又要引人入胜,使阅卷老师一下就抓住意脉“一见钟情”。对于一般性的议论文或者散文,在开头就应该亮明观点。如果第一段用一则小故事或者用一组排比句来导入,那么第二段一定要把你表达的中心摆出来。如果阅卷老师读完前两段(200字左右),仍不能捕捉到你的观点,就会有一定的阅读急躁情绪,所以此处点题就显得至关重要。 如2006年高考四川卷以“问”为话题的佳作《爱问才会赢》开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更多的知识。在电视里,知识性问答的节目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而网络里关于爱问的网站也是越来越红火。因为人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爱问才会赢。
   3.结尾“点题”——余韵悠长
  精彩的结尾,正如撞钟,既锁定主旨,又让人感到余韵悠长。点睛之法,卒章显志,实为至要。但有的同学总以为朦胧一些可以显示文章的水平,其实是最大的误解。所谓“卒章显志”, 就是在充分叙述、说明或议论的基础上,点明题旨,收束全文,给人一个清晰深刻的总体印象。如2004年福建高考优秀作文《照海倚天》结尾:“流年似水,时光如电地过去,也许,只有历史才能让‘无字碑头镌字满’,也许也只有历史,才能最好的诠释曾国藩在天京城破,黄袍欲加身之时写尽生平心境的一句话:倚天照海花无语,流水高山心自知。”
  4.行文“点题”——赏心悦目
  行文过程,要特别注意在一些段落的开头、中间或结尾,用重复的语句或标题反复点题,从而达到贯穿全文、突出中心的目的。这样一来就可以使文章中心从思维深处闪亮于视觉表面,给评卷者带来“赏心悦目”的美感震撼。如2008年高考湖北卷优秀作文《举手投足之间》的中间几段,就是几个点题句组成:“举手投足之间,展现出一个人的品格”,“举手投足之间,展现出一座城市的品格”,“举手投足之间,展现出一个国家的品格”。
   行文过程,还可以使相似的词语、句子反复出现,变化的是文字,反复吟咏的是基调,不仅强化了主题,又在变化中给人丰富生动的感受。从表现形式上看,采用文字富有变化的多处点题,避免了字面重复点题的简单僵化,显得自然、圆熟,更利于情感表达。如2004年云南省高考优秀作文选登《那时花开》:我们总听到这样的话,“那时太痛苦了”,“那时真是生不如死啊!”……通过这几个带有“那时”内容的点题的抒情句,不仅使文章层次清晰,而且逐渐把感情推向高潮。
  总之,考场作文要紧扣命题,凸显主旨,就必须讲究“点题”的艺术和技巧,这样才能追求瞬间的闪亮而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问,生命的赞歌
  ◎ 四川一考生
  
  蝴蝶问花,问出了撩动人心的美丽;
  雄鹰问天,问出了一击长空的豪迈;
  胡杨问沙,问出了屹立不倒的千年!
  苍生万物,用生命,问出了一首首美丽的赞歌,在茫茫时空中,镌刻下永世的印记。
  还记得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赤子吗?他将毕生的时间,凝结成一首首史诗,在这诗中,映照着他那颗赤胆忠心。在国家危亡时,他没有逃避,他呼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誓言,他做着“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的事情。他问的不是别人,是他自己,是他那颗赤诚的心。他,问出的是一首赤诚的赞歌!
  还记得漱玉词中,吟咏委婉之词的女子吗?丈夫的离别,使她日日承受着思念之苦,“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地默念着,盼望着夫君的归来。可是,她等来的,不是丈夫,而是金戈铁马!谁也不曾想到,正是这样一个弱女子,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誓言,表达自己的信念。此刻的她,是强大的。当那懦弱的统治者躲避在丝竹之中时,她的铮铮铁骨为世人所称赞!她问的不是别人,是自己,是她那颗坚强的心。她,问出的是一首坚强的赞歌!
  还记得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君子吗?当他厌倦了官场上的阿谀奉迎,看清了政治的黑暗,他选择了归隐田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在青山绿水之中,在绿树红花之中,他体验着生活的情趣。他问的不是别人,是自己,是他那颗勇敢的心。他问出的是一首勇敢的赞歌!
  还记得那“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销愁愁更愁”的夫子吗?满腹诗书,下笔如有神,他吟咏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人生总有不如意,在低谷时,他被贬谪,但是他并没有认输,而是唱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诗句!他问的不是别人,是自己,是他那颗自信的心。他,问出的是一首自信的赞歌!
  问,谱出了一首首生命的赞歌,时而赤诚,时而坚强,时而勇敢,时而自信。在这赞歌中,流淌着的是那关于生命的美丽的旋律。
  生命,因问而美丽。
  [点评]
  这是一篇情文并茂的文章,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很值得我们关注,就是点题扣题特别紧。首先文章的标题点题就“亮人眼眸”,接着篇首用三个排比句(均将话题语“问”嵌入其中)引出中心句,既解释题旨又领起下文。主体部分都用“还记得”引出对一个历史人物“问”的评析和赞美。每一段的最后都用了一句类似的句子来点出赞的内容,既点题又使文章内容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结尾再次点题并归纳升华全文的主题。可以说全文的每一段都是紧紧围绕话题来议论抒情,而且反复点题,短短一篇不到900字的文章就有18处点到话题“问”字。正是这种反复点题的做法,让阅卷老师能快速清晰地“看到”作者行文的思路以及主旨:“问,谱出了一首首生命的赞歌,时而赤诚,时而坚强,时而勇敢,时而自信。在这赞歌中,流淌着的是那关于生命的美丽的旋律。生命,因问而美丽。 ”可以说“点题”的艺术魅力为考生的作文赢得了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