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8年第11期

黎明

作者:陈 煜




  夜里,雨淅淅沥沥地下着。除了雨声什么也听不见。无边的雨丝就像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萦绕在父子两人的瓦屋。
  黎明时分,强子要去城里读书了。
  可是这一夜,强子辗转反侧,睡意全无。为了这个梦想的实现,真不知父亲有多少汗水和心血倾注其中!枕边那一纸录取通知书,见证了走过来的沉重岁月。
  不知是因为兴奋,还是激动,强子落泪了,泪水浸湿了枕边的通知书。白天跟父亲下田的时候,听到老师在村头高喊:“强子——你被录取了!” 当那份不寻常的纸片擎在父亲手里,强子分明看见父亲黑瘦的脸上绽开了笑容,眼角有泪花闪亮。
  黎明时分,他就要去城里读书了。
  然而强子舍不得孤苦无依的父亲。从小失去母爱的他,是既当爹又当妈的父亲一手拉扯大的。当年刚四十出头、健壮如牛的父亲,为了不委屈孩子而放弃了再娶。就这样10几年父子俩相依为命:晚上父亲在地上编竹器,强子在灯下写字;清晨做过早饭送走强子,父亲就泡在田里一整天;为了攒学费,还要趁农闲去打工……父亲用宽厚结实的肩膀为强子撑起一片艳阳天……明天,强子就要离开这个朝夕相伴的家,像小鸟离开温暖的巢……
  黎明时分,他就要去城市里读书了。
  往事像电影画面一幅幅闪过:盛夏的棉田,烈日当空,父亲脊梁背着药桶,挥汗如雨地打农药。强子到田里帮父亲,父亲硬让他回去看书。看着父亲汗水津津的鬓边白发,强子心里隐隐作痛。这就是他的父亲——为圆他的大学梦而拼命劳作的父亲啊!
  记得自己在考场鏖战的时刻,父亲在烈日下足足站了好几个小时。别人告诉他到树荫下乘乘凉,他笑着倔强地说:“站这儿,孩子一出来就能看见我。”
  雨停了,夜很静。强子披上衣服走出房门,黑暗中发现父亲坐在门口吸烟,火光一闪一闪地。“爸,你没睡吗?”父亲转过头来,有些嗔怪地问:“咋还不去睡,明天还要坐很长的车呢,继而拍拍他健壮的腰杆说:“还是睡吧。”随后起身走进房门。那一刻,他再也止不住眼泪,喃喃地唤了声“爸,你也睡吧”。父亲的回答是一连串的咳嗽声。
  朝霞满天的时刻,父子俩扛着行李往车站方向走去。当父子俩跨上村头的高坡,踏上延伸到远方的公路,远近的村舍已炊烟袅袅。
  站台上挤满了外出打工的乡里人,火车的笛声在远处频频召唤。上车前,父亲又从怀里掏出一张10元的票子塞给强子,让他路上零用。强子含着泪水望着人头攒动中的父亲,嘱咐他“注意身体”。父亲说:“别担心爸,好好念书,有事打电话……”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他的泪水决堤而出。
  火车启动了,强子把头探出窗口,看见在急速后退的人影中,父亲一直对着渐行渐远的的火车招手。
  初升的太阳悬在田野的上空,雨后葱茏的田野上笼罩着一层薄薄的轻纱。
  (指导教师张兰)
  
  
  ◆主题点评
  尽管求学之路坎坷艰辛,尽管升学——就业之途荆棘丛生,尽管千军万马挤在独木桥头,竞争激烈,尽管升学的成本与时俱进、为攒足巨额学费一些家长拼死拼活、破釜沉舟,甚至骇人的悲剧时有发生……然而,升学,依然是当今孩子和父母们无悔的选择。这就是当代中国的世俗民情,这就是现实教育的社会效应。
  在这种情势下,许多农村孩子肩负着父母师长和亲友们的巨大重托,心情不是洒脱的,步履不是轻松的。而一旦功成名就,一家人的兴奋激动也确实是难以名状的。
  本文作者截取了一位农村单亲家庭的孩子在获得录取通知书后,准备离家赴校前一晚上的思想与生活片断,集中反映了孩子的升学给一家人带来的情感波动。主题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布局点评
  本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线索与情感变化布局行文。主旨明确,层次清晰,有条理。
  开头部分,从环境烘托入笔,描述了父子二人接到录取通知书后的喜悦和激动心情。
  中间部分,写临行的前夜强子思绪联翩,回顾自己求学路上父亲的巨大付出,文中渗透着深深的感恩之情。
  结尾部分,重点写站台上分别之际的父子情深,并以黎明的景物描写照应主题。
  
  ◆选材点评
  这篇叙事性散文为反映农村孩子考上大学后带来一家人的精神变化这一主题,在选材上下了很大的功夫。首先作者把目光聚焦于一个特殊的单亲家庭,为主人公求学之路的艰辛作了合理铺垫。其次写了父亲的付出,为了孩子的幸福他放弃了个人的幸福,断弦之后誓不再娶。同时选写了父亲的辛劳和孩子的懂事,最后以送行的场景渲染了前途的光明。
  
  ◆语言点评
  文章的语言质朴流畅,富有生活化的特点。记叙中巧妙融入描写和抒情,凸显了散文化的特点,使之更显飘逸灵动而富有艺术感染力。比如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即凸显了主题,又渲染了气氛。蒙太奇式的生活镜头回放,勾勒出父子俩艰辛求学的生活轨迹,具有生动鲜明的艺术效果。“黎明时分……”这句话的反复运用,强化了父子依依惜别的情感旋律,同时具有结构上的链接作用。
  
  ◆写作建议
  这是一篇选材真实、情感充沛、表达丰富的叙事性散文。其成功之处:一是取材源于生动的生活现实,给人真实的感觉;二是构思新颖,文章截取学生离家前夜这一短暂的生活片断,让求学的艰辛在联翩的回顾中展示;三是富于表达的散文化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如果细细品味,你也许会从中获得更多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