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8年第11期

长安

作者:陈诗怡




  午夜梦回,却无端地走近你,和着你渭水河畔沉重的呼吸,还有终南山峰顶的孤云。
  长安未见,却分明看见朗月中清冷的雾气中,百里秦川的沧桑。
  仿佛看见,满刻着人面鱼纹的半坡上,那个怀抱陶罐的女人在长安恢弘壮阔的画卷上,用粗糙的树枝划上开头的一笔,注定这个秦川大地上的城市高贵而又坎坷的宿命。
  仿佛看见,那个叫赢政的人,力扫六国,诸侯尽西来。长袖一挥,剑影刀光;铁戟指处,尽入版图。
  仿佛看见,那个名叫张骞的勇士,率领着马队由长安出发,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在驼铃声声中,漫漫黄沙里,踏出一条遍穿绮绣的丝绸之路。路的起点,是长安。
  仿佛看见,霍去病少年英武,率大军从长安城出兵,旌旗猎猎,号声震天,捷报一次又一次敲开长安的城门。大漠中骇人的厮杀,冰冷的刀光,未能使他倒下,然而,英才天妒。那一天,长安睡着了。突降的疾病使他年轻的生命消逝在历史的尽头。冠军侯,在历史的锦帛上书写了不败的神话。
  仿佛看见,兵变玄武门。李世民振臂高呼,狂澜力挽,骨肉陌路,刀刃相接,但见一片正欲喷薄的祥云,在睡梦中的长安天际扩散开去。
  仿佛看见,华清池的蒸蒸雾气中,杨家姑娘正洗凝脂。回眸一笑,惯国倾城。红尘一骑,快马送来岭南的荔枝。在长安端庄却又略显娇媚的阳光下,映衬着妃子醉人的笑。
  仿佛看见……
  长安城茕茕地立着,目送渭水到黄河,目送丝路到大漠,目送碑林上镌刻千年的名字流传到千年之后的暮歌里。
  上海是身穿艳丽旗袍的交际界名伶,苏州则在吴风的呢喃里玉面半遮。而长安,珠光罗绮,却不显媚态;万种风情,却更显高贵。只有你才配得上李太白闪着荧光的小酒杯。
  走过了秦时明月,汉时关。阿房一炬,可怜焦土;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走过了开元盛世,贞观长歌遥远而又清晰。走过了安史之乱,昭陵六骏是否还风生四蹄?
  不在了,不再了。在盛唐的余晖里,这代王十一个朝的都城褪去了帝王的光环,却依旧立着,从千年之前,到千年之后,高贵而又沧桑。
  不在了,不再了。秦楼朗月,咸阳古渡,骊山晚照,渭城朝雨,是谁在吟唱《阳关三叠》?是谁折下灞桥边的柳枝,惜别在诗意浸透的黄昏?
  不在了,不再了。曲江宴会上的吟诗作赋。慈思寺里的雁塔题名。一片诗意的寒光里,是谁穿着长衫的背影匆匆掠过残照下的碑林?
  不在了,不再了。多少亭台楼阁在岁月的剥蚀下不见了踪影,多少昔日的繁华与兵燹在历史的淘洗中沉淀下去,又有多少爱情仇恨被历史的波涛卷走?是谁在轻吟浅唱,把长安的绝响隐没在古城墙阴湿的青苔里?
  不在了,不再了。在不属于她的年代里,长安高贵地转身,消失在历史的尽头,把沧桑的背影留给西安,只剩下残垣断壁供千年之后的人们,吊唁。
  不在了,不再了。
  千年之后的一个夜晚,我从睡梦中惊醒,看见一个高贵而沧桑的背影在历史深处流连。
  (指导教师张君兰)
  
  ◆主题点评
  这是一篇取材于文化古迹,发怀古之幽思的学生作品。作者由许多古代王朝定都的古城——西安驰骋联想开去,从回顾历代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的杰出事迹入笔,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抒发了自己对沧桑历史的由衷感慨。
  繁衍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民族,留下5000余年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的文明之邦。在这上下五千年的神州舞台上,闪耀过先贤圣哲的睿智,展现过仁君圣主的辉煌,绚烂过志士豪杰的英姿,变幻过黎庶黔首的梦想;同时也曾笼罩过暴君昏王的黑暗,嚣张过奸臣贼子的邪佞,疯狂过人间乱世的魅影……是的,正如本文作者所写,这一切,都不在了,都成了遥远的过去。可是别忘了,许多历史是重复的,所说“不再了”是指那些走过历史的人物永远的“不再了”。然而,许多历史演变的规律却被后来人继续反复印证着,那就是先贤说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深埋于八百里秦川地下的王朝无不见证了这个真理。
  
  
  ◆选材点评
  取材文化古迹,借此抒发个人感想的主题文章在学生作品中实属罕见。这对于当前生活圈子狭小、素材积累有限的同学来说是一种选材上的突破,很有新意。
  文章从古城西安即当年的长安入笔,扫描了5000余年发生在那里的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迹,同时融入自己对这些人和事的感慨幽情,主旨明确,选材集中。
  
  
  ◆语言点评
  文章的语言华丽而不乏深邃,具有较强的文化底蕴。主体部分以意蒙太奇手法展现了在古城长安的历史上走过来的风云人物和他们的丰功伟绩,给人眉目清晰的感觉。结尾一段,“不在了,不再了”反复修辞格的运用,增强了情感表达的效果,有力地凸显了主题。
  
  ◆布局点评
  这篇叙事抒情散文主要是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架构布局的。层次清晰,有条理。
  开头部分,写自己在午夜的梦中走近古代的长安城,开启下文。
  中间部分,从石器时代的遗迹写起,展示了不同时代从古城长安走过去的豪杰人物以及他们的英雄事迹。
  结尾部分,反复咏叹古人的风姿“不在了”,远去的辉煌“不再了”,抒发自己对人世沧桑的感慨。
  
  ◆微瑕指正
  文章的开头显得突兀,“午夜梦回”还不能是走近长安的前提基础,因为历史上的长安,毕竟离自己太遥远了,没有什么由头,不会想到它,应该点明。文章的主旨还仅限于对历史沧桑的感慨,有待深入开掘。个别词语用得欠妥。
  
  ◆写作建议
  把此文推荐给同学们,并不是文章尽美尽善了。主要是看中了作者的构思与选材。希望大家都能跳出狭小的生活圈子,深入社会生活选材,到丰富的历史文化中选材,到更广阔的空间选材,走出写作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