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8年第10期

中秋月

作者:刘桂珍




  中秋之夜,我从学校匆匆赶回来和家人团聚。走近家门,已晚霞消逝,夜幕降临,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村头飘洒着欢声笑语,农家院里飘来一缕缕肉香、月饼香,混合着桂花香。
  晚餐桌上摆满了丰盛的佳肴,小侄和侄女们叽叽喳喳地嚷着、吃着。妈妈频催我趁热好吃,我却没滋没味地品着妈妈的手艺,因为心灵的那一方夜空是那样暗淡,如眼前的中秋夜,尽管有无数辉煌的灯火,但是月亮没出来,还是不能朗照万物。“八月十五云遮月”,今年的中秋月会出来吗?
  从美味温情中走出来,刚跨出门槛,一阵凉风便迎面扑来,送来了谷坪上小孩子的嬉戏声:“月亮光光,月亮球球,那边男崽放水牛。水牛过沟,踩死泥鳅……”沿着石砌的小路来到谷坪,见孩子们都右手举着月饼,左手拉着前面孩子的衣后沿,围成一个圆圈,一齐喊着,跳着,转着。这些孩子不管月亮是否出现,都能高高兴兴、活活泼泼地玩耍,重复着我昨天的故事。而现在,自己已没了那份天真、烂漫——整天在ABC和XYZ的黑夜里摸索跋涉,经常走的是没有月光照耀的路,是多么的艰难、困苦、迷惘!
  仰望夜空,云层中朦胧泛白,但仍不见月亮的影子,突然大片大片的黑云漫过来,隐没了白云,像无垠的海上波涛吞没了空明的礁石。从遥远的学校回到故乡,满以为如水的月光会洗尽积累的疲劳、心灵的尘土,没想到……明月几时有?仰首问青天……
  拖着沉重的双脚沿田塍走去,夜色渐浓。遥望天际,青灰色的群山连绵起伏,如两只巨人的臂膀将万家灯火揽在胸前。灰白的雾气在房屋树丛间浮动,缥缥缈缈,在泛黄的稻田上袅袅升腾。可惜没有月亮,一切笼罩在朦胧中,让人感到失落和怅惘。是啊,月亮是夜的眼睛,如果一位漂亮姑娘失去了明亮的双眸,还有多少美好可言?
  选一块石板坐下,冰凉,就像看到试卷上的50分、40分之后的那种感觉。初入高中,就已“山穷水复”,以后还会有“柳暗花明”吗?双手托着腮帮子,再度陷入学海的沉浮……
  忽然间觉得地上明朗了,抬头一看,原来一轮圆月已冲破重重云层的包围,钻了出来,像一颗奇大的明珠悬挂在夜空。周围的云层被照得微薄、透亮,渐渐腾出大片湛蓝的水域。柔柔的月光洒落在万物之上:山峰恬恬地对视着,小溪静静地流淌着,白杨亭亭地玉立着,灯火温馨的闪亮着……面对这刹那明朗的胜景格外惊喜,痴痴地站成一个宋代词人,激动地酝酿着心中的长短句——真没想到今晚的月亮会如此皎洁!
  不远处是一块方形鱼塘,塘边尚未枯败的水草郁郁青青,像丝绦一样镶嵌在塘边,装扮出一块精美的梳妆镜。走近鱼塘,只见一轮明月如银盘一样沉入水底,满塘清辉把周遭的景物照亮!塘边的杨柳,随风摆动,恰似曳着长袖、拖着长裙的舞女临风起舞,那婀娜的舞姿倒映水中——哦,好一个梦中仙境!
  忽然一股桂花香不知从何处飘来,沁人心脾,我顿时被眼前的一切所融化:满以为今晚的月亮不会露面了,没想到它竟表现得如此的迷人,这般的美不胜收!是啊,“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人生之路漫漫,学习上的一点挫折,又何必不开心呢?只要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中秋之月迟早会亮起来的,桂花树也一样会飘出可人的芬芳来……
  想着,想着,发现周围的景物又变得黯淡模糊了,原来月亮又被云层遮住了。但我不再为此惋惜、惆怅、失落,因为我心灵的夜空升起一轮不灭的明月!我微笑着面对苍穹,深信乌云不会长久,月亮一定还会朗照乾坤,于是静静地仰望着,期待着……
  (评荐老师沈友林)
  
  ◆主题点评
  毋庸质疑,应试教育的许多严重缺陷,使人坚信改革势在必行。但是当前种种有名无实的素质教育方式,还没有从根本上跳出原有的窠臼。据说山东的教育主管部门今年动了真格的,对于假期补课的学校,决定严肃处理学校领导。这一招,真的刹住了车。只是这种做法在其他地方还“和者盖寡”,可见素质教育的任重而道远。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孩子,差不多还得在“分数”规则的奴役下挣扎、叹息。远离丰富多彩的素质教育活动,只能把美好的时光消解在练习册、模拟卷所编织成的汪洋题海中,唯此而已。
  本文以中秋月为线索,借景抒情,含蓄深刻地表达了“分数”教育给自己学海挫折投下的浓重心理阴影,同时也展示了一个走向成熟的青年学生,借助健康思维摆脱精神困境,从而走向柳暗花明的过程。主题含蓄,发人深思。
  
  ◆布局点评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与场景转换为线索布局谋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形散而神聚。
  开头部分,写中秋之夜“我”回到家中所见的热烈节日氛围,反衬自己的黯淡心情。
  中间部分,描写月出之前、月出之时的自然景物,以及“我”在失落迷惘中的期待和思想豁然开朗后的喜悦。
  结尾部分,写月亮隐没后,自己思考的升华,揭示题旨。
  
  ◆选材点评
  这篇抒情性散文,选材集中,虚实相生。为了表现主题,全文紧紧围绕“中秋月”这一线索设置情境(实),表达思想,抒发情感(虚)。按照时间推移与活动的顺序,文章采用了移步换景法,由写月出之前的景和情,到写月出时的景和情,最后写月亮隐没时的遐思,可谓情景勾连,水乳交融,虚实相生。从而使景物愈见鲜活,情感曲折婉转,主题层层递进。
  
  ◆语言点评
  文章的语言自然优美,灵动飘逸,在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中含蓄婉转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情感。文章“一切景语皆情语”,无论是开头节日氛围的营造,田间月出时的自然景物描写,都层次清晰,真切感人,使人如临其境。正是通过眼前的景物描写,恰到好处地衬托出自己的内心情感。文章还运用童谣渲染气氛,反衬自己的失落。引用民谚、古人诗句穿针引线,使结构严谨。其中苏轼的词在文中起到点睛的作用。文章在描写中还注意到不同感官的体察作用,不仅写了眼睛所见之景,还写了鼻子嗅到的月饼,肉香、桂花香。
  
  ◆写作建议
  这篇写景抒情的文章,成功的要素不外两点:一是景物描写的鲜活生动,这主要归功于作者的细心观察和生动的文笔;再就是融情入景的表现手法,这主要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感悟,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的有机融合,不是编造出来的,必须在真实的情感体验之后及时遣兴入笔,为防止灵感的稍纵即逝,千万不要忘了写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