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8年第9期

做传统文化的维护者

作者:潘倩兮




  在2007年度“感动中国”的颁奖仪式上,一对年老的夫妻一起获得了奖项,他们就是香港树仁大学的校长钟期荣和校监胡鸿烈。“我们发现,香港的字典里没有‘仁’字,所以我们决定把学校起名叫‘树仁’。”胡鸿烈如是说。
  这位其貌不扬的老人质朴的话语,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更是一种极力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崇高精神。
  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已经很难听到这样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高度认真、负责的声音,而且在今天,这种认真、负责往往被当作古板。是的,现在我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可精神生活却日渐空虚。一些固有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在远离我们。春节的对联受到冷落,国粹京剧也很少有人问津。“四书”“五经”等古代典籍,也没有多少人埋头苦读了。这些原本属于我们的经典,只能躺在被遗忘的角落里被尘封。中国的民族服装受到歧视,而外来的服饰却荣耀着我们,年轻的影视明星赵某竟然穿着日本军旗服无知地招摇过市。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在逐渐淡化、消失,而外来的愚人节、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日在中国越来越流行。美国的黑人音乐hip--hop占据了青年人市场,日本的漫画则吸引了中国小孩的眼球。
  随着现代通讯的发达和网络的普及,中国传统的家书也正在“销声匿迹”。然而,电话、短信和电子邮件绝对代替不了家书:学生与家长的代沟越来越宽大,游子与父母的感情越来越淡漠,就是最好的证明!千百年来,家书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文化,维系着人间的美好亲情,担当着家庭教育的重大任务,也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绝好的精神食粮。诸葛亮告诫儿子的“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欧阳修的《与十二侄》,司马光的《训俭示康》,苏轼的《与侄千之书》,更有文学翻译家傅雷写给儿子的近百封家书集《傅雷家书》,多少年来,让无数的子女受益无穷,终成正果!家书去矣,为之奈何!
  到各地尤其是发达地区去看看,一片片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街区被铲除,一个个风情各异的青瓦粉墙的古村古镇在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高高矮矮的洋式楼群,什么“罗马花园”“巴黎广场”“美国小镇”“西班牙城堡”等等,让人眼花缭乱,扼腕叹息!我们总是说洋人如何倾倒于中国文化,可为什么他们的城市里没有“西安广场”“长城别墅”“飞天公寓”或“颐和园”?这种崇洋媚外的现象,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轻自贱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丧失,可悲啊!
  不是说外来文化都不好,而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传承危在旦夕。在战争年代的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出现断层,而在和平年代的今天,传统文化却渐渐暗淡了它的色彩。这的确是一种悲哀啊!
  然而,幸好还有像胡鸿烈夫妇这样的人在为捍卫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努力,他们大概也可以被称作“中国的脊梁”了吧。在香港,胡鸿烈夫妇面对泛滥的英文化,以“仁”抗拒,并且为了使“仁”在香港扎下根,他夫妇二人辛苦操劳数十年。当患了中风的钟期荣在香港树仁学院更名为树仁大学的庆祝大会上发表讲话时,我们从她的话语中分明听出了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信仰和一种高尚的人格。
  要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钟期荣夫妇传递给我们的信念。尽管现在中国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但无疑,钟期荣夫妇用他们的作为给中国社会注射了一剂强心剂。我相信,在他们的影响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站到文化维护者的行列里,使中国的传统文化精华代代相传!
  (指导教师沈永林)
  
  ◆选材点评
  这篇议论性随感,从香港树仁大学校长钟期荣夫妇的感人事迹入笔,为了阐明维护传统文化的观点,重点以事实说明道理,抒发感想。文章从现实生活的不同角度选取材料,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遭到遗弃和破坏的种种现象。比如,文章先后介绍了服装、节日、家书、和古村古镇等等被外来文化冲击和现代意识所颠覆取代的现象,为主旨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文章的选材集中、明确,有利阐发主旨。
  
  ◆布局点评
  本文是按照提出问题——论证分析——归纳结论的思路架构成篇的。层次清晰,条理分明,中心明确。
  开头部分,从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钟期荣校长的事迹入笔,引发对维护传统文化的议论。
  中间部分,列举一系列现象和事实,以反面例证揭示传统文化被遗弃、颠覆的现实。并以正面事实道理阐明观点,表达自己的隐忧。
  结尾部分,照应开头,表达对维护传统文化的倾情关注与热情呼吁。
  
  ◆语言点评
  这篇议论性随笔,以记叙、议论为主,语言质朴自然,行文活泼生动。多以反面事例和现象揭示道理,如文中所举的“对联”受冷落、京剧“很少人有问津”、文化典籍“被尘封在角落里”、“民族服装受到歧视”、“传统家书销声匿迹”、“古村古镇在消失”等等,说明问题的严重性以及维护传统文化的紧迫性。同时以正面事实与道理阐明观点,比如,文中以古人的家书作例证,指出传统文化的教化作用——“让无数的子女收益无穷”。文中还采用对比手法,阐明在街区建设上中国人的媚外情结和外国人的独立精神。总的看,论据充分,分析辨证,有较强的说服力。
  
  ◆主题点评
  做传统文化的维护者,这是个比较沉重的话题。其实,传统文化所涵盖的内容绝不仅仅是表面、有形、物质化的东西,什么民俗、服饰、节日、古宅、家书等等。而是浸透在外显物质中的无形的东西——精神上的东西。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道德伦理和思想情感在几千年丰富的文化典籍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自“五四”反孔以来,传统文化历经一次次浩劫,在西方文化大举入侵的今天,已经面目全非。提起孔孟、国学、传统文化,相当一部分人持全盘否定态度,往往斥之为“封建桎梏”,甚至把近百年的落后挨打归咎其身。而儒家崇尚的“仁义礼智信”则被注重现实的人看作争夺既得利益的障碍,一脚踢开。所以,尽管有人不断呐喊,为孔子正名,但“国学”始终热不起来。其实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不是对立的,完全可以相得益彰。亚洲四小龙,都重视汲取儒家文化的营养,其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有目共睹,个中道理很值得国人反思。
  本文小作者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入笔,揭示了传统文化被遗弃的处境,表达了一个青年学子的隐忧,高声呐喊对传统文化的拯救。主题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写作建议
  文章侧重阐明了维护传统文化的紧迫性,但对维护传统文化的必要性论述不够,因此说服力打了折扣。同时,文章侧重写了传统文化的外显部分,忽略了它博大精深的本质内涵,影响了文章的底蕴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