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8年第7期

无情的怜悯

作者:罗小军




  文章不长,人物颇多:一个老师、四位同学、四位家长和一个于小黑。老师是个热爱事业、热爱学生、有水平有能力的好老师。老师认定于小黑“一个异乡人的孩子,家境那么贫寒,可学习成绩却很拔尖”,先是要求学生去于小黑家实地接受教育,学生不愿去,而后动员家长:“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家长认同:“梅花香自苦寒来”。学生不愿去,但“还是要给老师一点面子的,或者说,还是要给于小黑一点面子的”。于是有的提出同于小黑换衣服穿,以沾其灵气;有的换鞋穿,以走上奋斗之路,有的以昂贵的书包换他廉价的书包;有的用面包换他的馍。同学们是天真的,真实可信的。家长愿意去,谦逊地希望于小黑给点面子予以欢迎,或认定“贫穷也是财富”,或主张对自己的孩子“一帮一,一对红”,乃至提出有偿参观。家长们是诚挚的,言语并无虚伪。于小黑始终没有同意,同学们就商量让于小黑“和平演变”的办法:给他吃奶糖、吃冰淇淋、吃巧克力……总之让他变馋变懒,让于小黑和他们一样,“天天花钱,完不成作业”。让富有嫉妒贫穷,孩子们依然可爱。
  全文对主人公于小黑着墨极少,当老师表扬的时候,“于小黑总是低下头,一张小脸又红又黑”,显示质朴与憨厚;当同学们提出交换,“于小黑的脸,更红更黑了”,揭示内心:“只有好好读书,将来考上大学,才能甩掉贫穷的帽子”;当家长提出要求,“于小黑低头不语,晶莹的泪珠在眼眶里打转”,终于说出一声:“不!”当同学们商定“和平演变”计划时,“异乡人的孩子于小黑没有上课。听老师说,于小黑转学了”。老师、同学、家长,对于小黑如众星捧月,这个异乡人家的穷孩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里?贫穷不是他的罪过,居高临下的赞赏,完美精致的怜悯,与其说是出自同情,倒不如说是为了自私的需求,这种貌似对弱势者的关爱和赞佩完全是出自本身的功利需要,它恰到好处地刺伤着于小黑稚嫩的尊严,好人的私心比恶人的残酷来得更真实,更具杀伤力!怜悯背后是冰冷的无情!
  全文叙述如行云流水,老师、同学、家长在同一优美旅律里往返迂回,阳关三叠般演奏“客舍青青柳色新”,使人揪心,催人泪下。文章结构同样是那般完美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