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8年第6期

胸有“小志”

作者:陈鲁民




  我属于那种胸有“小志”的人。
  上小学时虽然正好赶上全民胸怀“大志”时代,满世界都是“埋葬帝修反”、“解放世界上三分之二”之类口号,那志向大得没了边。可我却硬是没有“近朱者赤”,与时俱进。我的志向说来好笑,希望自己将来长大当个养鸡大户,娶村东头那个又黑又红的胖姑娘为妻,什么时候想吃鸡蛋就煮一个,逢年过节,杀只鸡解解馋。
  把这种“小志”写到作文里交上去后,理所当然地受到语文老师的嘲讽,说我是个“小生产”(当时是批判的对象),螺蛳壳里做道场,注定不会有什么大出息。同学们也哄堂大笑,颇瞧不起我。其实,我的言志也是有道理的,那时候,每家只准养五只鸡,再多就要被割“资本主义尾巴”(挨批斗)了,下个蛋金贵得很,要拿去换盐、换针线,鸡屁股就是小银行。每年过生日时,才能吃上一个鸡蛋,想吃鸡肉更是难似登天,只有当鸡生病得鸡瘟死了,舍不得扔,才能吃上两块,那时候人们的肠胃好得很,也没听说过什么“禽流感”。
  说实话,对那个老师我很长时间里一直耿耿于怀,我那么美好的“志向”,一下子被他踩得粉碎,还拿出来示众。都是老师,瞧人家孔子多开明,也是在说志向,弟子们有要做大官的,有想发大财的,最后孔子问正在一边自顾自鼓琴的曾点,曾点回答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三四月里,穿件新衣服,到河里洗个澡,哼着小调回来。就这志向,比我想当个养鸡专业户还小,原以为会引得夫子嘲笑,可孔子怎么说呢?孔子叹曰:“吾与点也!”
  国人素来喜欢立大志向,从小就被教育要“志当存高远”;夸奖一个人非凡杰出,多用“胸有大志,腹有良谋”;盼一个人出人头地,就鼓励他“人生有大志,何处不翻飞”;读书人刚读几本“人之初”,就立志要“治国平天下”。项羽看见秦始皇出游的隆重排场,便立志“彼可取而代之”,刘邦也不胜羡慕,“大丈夫当如是”,都被传为美谈。谁要对此有点不同意见,则往往会被嘲笑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可事实上,那些胸有大志者,多数志大才疏,好高骛远,到最后一事无成,真还不如扎扎实实干点养鸡、种地、砍柴、打鱼的活实在些。
  我女儿正在美国留学,业余时间在一所中文学校兼职。她曾经给那些十岁左右的美国孩子出过一道作文题:我的理想。卷子交上来后,内容五花八门,有壮志凌云的,也有“鼠目寸光”的。想干总统、将军、科学家、宇航员的有之,想当老师、教士、厨师、律师的有之,想当护士、邮差、导游、农民(农场主)者有之,还有想去非洲当保护动物志愿者的,想当宠物医生、驯兽员的,二十多个孩子几乎没有重样的,完全是从个人兴趣出发,绝少功利心。在班上宣读作文时,每个人都对自己选择的职业非常自豪,同学也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而在我们这里,同样的题目,若找个小学生班试试,肯定是清一色的想当老板、大款、CEO,省长、市长、董事长,恐怕连一个想当工人、农民的都难找,个个都是青云之志。根据一项上海4000户入户调查显示,仅有1%的人愿意做工人;人才就业意向根据频率高低依次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性企业、金融保险和竞争性企业等。(《中国青年报》4月8日)可是,我颇为这些胸怀“大志”者担忧,哪有这么多位置等你去长袖善舞呢?
  胸有大志者,固然可敬;胸有“小志”者,也未可菲薄。
  (晓秋荐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