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8年第5期

父爱在拐角处

作者:安 宁




  那是我最敏感脆弱的年少时光,16岁,读高一。
  在同学的眼里,我是个成绩优异又大大咧咧的女孩,从不会感伤,也从不懂得自卑,我不像骄傲的张小凡,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谁都爱理不理。所以虽然张小凡的成绩比我好,但在同学们的眼里,她不过是个除了学习好长得漂亮,便再无长处可取的女孩。
  尽管,我总是被褒扬的那一个。可是,“农村”这两个字眼,还是时时地刺痛我的心。有谁会相信呢,我极力在外人面前张扬出来的自信和豁达,不过是为了掩饰我心底淤积的自卑。我的父母,即便是农民也就罢了,但他们却是从农村里迁移到这个城市来的,最底层最卑微的居民。母亲在一家医院做洗衣工,双手长年累月都是皴裂红紫的。而父亲,则蹬着一辆三轮车,大街小巷地跑着拉散客;偶尔,我站在教室的阳台上,会看到父亲,吃力地迎着风,蹬着三轮从校门口驶过。这样的家境,让我在同学热烈地讨论着自己父母时,总会找了最恰当的理由飞快走开去。
  但我还是知道,父亲,是不会违背誓言在校门口等我的。尤其是每个周六的下午,需要父亲接我回家的时候。父亲一直都为我这个无需他费心的女儿感到骄傲,所以每个周六下午,即便是有多么挣钱的活计,他都不会去做,而只为拉我这唯一的客人。我假借校门口车太拥挤看不清他,还有我作为学生干部要在周六给老师汇报工作为由,让父亲在中午1点,离校门口约有一百米的拐角处等我。父亲并没有质疑,他只是怜爱地说,那可得让我们家安安多走一段路了。父亲那么爱我,他当然不知道我在骗他。
  我和张小凡很少说话,她是个太过用功的女孩,周六中午放学后也要利用不多的时间学习。所以,往往周六放学后的教室就只剩下我和她。我翻着课本,一边祈祷她快些离开,这样,我就不会在拐角处被她瞥见我隐藏在从容里的满面尘灰。
  每次父亲老远地看到我,都会开心地按起车铃。我迎着这清脆的铃声一步步走过去,总会觉得愧疚,然后便恨那个张小凡,如若不是她,父亲也不会饥肠辘辘地等我那么长时间。
  几个月后的又一个周六,我在张小凡走后习以为常地向学校百米外的拐角处飞奔。到达拐角后,无意中一歪头,在拐角的另一侧,竟看见张小凡,正坐在一个人工改装的机动三轮里,冲着车上一个农民工一样的朴实男人,笑说着什么。男人在发动机车的时候,看上去似乎很费力,最后是张小凡跳下车来,帮忙后,车才突突地发动起来。我在张小凡扭身上车的那个瞬间,迅速地转过头来,催促父亲说,快走吧。
  走出去很远了,我才试探性地问:刚才那个拐角处的男人,你认识么?父亲沉默了片刻,才轻声回道:只是说过几句话,他左腿在工地上落下了残疾,只好开了机动三轮出来拉些散活,他女儿几次让他去校门口等着,他都不肯,该是怕女儿的同学看见了,难为情吧。我在父亲淡淡的讲述里,突然地有些难过,我终于明白了张小凡沉默又倔强的眼神,明白她在周六的晚归,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父亲那骄傲的尊严,明白我和张小凡之间,原来,相差的,不只是成绩。
  而父亲躲在拐角处,默默护佑着我的自尊时,隐忍住的失落和寂寞,年少的我,又怎么能真正彻底地明白?
  
  ◆主题点评
  这是一篇以独特角度解读父爱的话题作文。如今,出生于80后的青少年,已经不再以父母的“工农出身”而骄傲自豪了。相反,昔日那些头顶“劳动者”光环自食其力的“无产阶级”不知从何时起,全都与“卑贱”、“猥琐”连在一起;而一些不择手段,一夜暴富的款爷、富姐、大腕们都成了人们艳羡、追逐的时代宠儿。
  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确实给长期贫困的中国人带来物质生活的巨大变化。但同时我们不能不看到,由于金钱崇拜、物质至上带来人们价值观、审美观等人生价值尺度的变形扭曲。许多精神毒素和丑恶现象已经波及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即使是封闭的校园也无法清净。在许多天性未泯的孩子眼里,生活是那样溷浊,心中充斥着“郁闷”。唯一可以不用金钱去交换的人类之爱,好像只有父母亲情了。所以,它也就成了学生作文中永恒的主题。
  本文所写的“父爱”视角独特,让我们从一个被世俗压力挤到“拐角处”,却仍在执着坚守着的“父爱”中窥测到污浊寒流侵蚀下年轻而颤抖的心灵。主题以小见大,发人深思。
  
  ◆布局点评
  本文是按照事件发展和情感的变化并行的线索组织材料的。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开头部分,从回忆入笔,交代当初自己同父亲的卑微出身而导致“我”复杂扭曲的处事心态。
  中间部分,写父爱的坚守:每周六用三轮接自己回家;“我”的复杂的内心:让父亲在拐角处接自己,并同时埋怨晚归的张小凡。
  结尾部分,以张小凡的正面形象反衬出自己心灵的猥琐,发出良知的反思,主题得以升华。
  
  ◆选材点评
  这篇叙事散文是紧紧围绕着“拐角处”的“父爱”这一主题内涵选材的。为表现父爱的执着坚守,文章选用了父亲每当周末都用三轮车接自己回家这一典型事例。为了突出主旨,文章在剪材中做了恰当处理,把笔墨集中在写“我”对这个“农民”爸爸的复杂矛盾的内心感受方面。同时又拉来一位同是农民工子女的张小凡作对比反衬,以张的自尊自重反衬“我”的自卑和虚伪。
  
  ◆语言点评
  文章的语言朴实无华,但从深刻细腻的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示和恰到好处的行为描写上,可以看到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文中的“我”时时被“农村”这个字眼刺得心痛,同时,又极力在同学面前张扬自己的“自信和豁达”以掩饰自己“心底淤积的自卑”。为此,每当周末都让爸爸在离校园一百米的拐角处等“我”。甚至,怕暴露自己的隐私而嫉恨晚归的张小凡,“祈祷她快些离开”。结尾以“我终于明白了张小凡沉默而又倔强的眼神……”,表达了自己良知的苏醒。
  文章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炉,形神兼备,理趣同在。以张小凡事例作反衬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凸显了自我完善的亮点。
  
  ◆写作建议
  本文的成功,一方面在于恰当的选材和剪材,使主题得以充分彰显。最主要的是文中准确细腻的心理描写,使之文采焕发。文章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写作离不开对生活的深刻解读。
  真情实感不是从空洞的想象中获取的。你说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