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8年第3期

读徐志摩

作者:林怡晖




  第一次接触到徐志摩,是从一部电视连续剧里,演绎他与三位女子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纠葛。说理不清,至少在年少的我是这样认为。
  后来,渐渐读到一些名家的诗,其中就有徐志摩那首朗朗上口的《再别康桥》那一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宛如一朵芙蓉,天然而诗意,淡淡的哀愁含蓄着诗意潇洒的心绪,着实让心魂撼动。淡淡的惆怅与不舍,却又潇潇洒洒,尤使我感动不已,为之折服。
  有人说,徐志摩离开剑桥大学,即是离开美好与理想化的乌托邦,回到当时萧条的中国。在作别碧波荡漾的康河的前夕,写下了这首诗。又有人说,徐志摩在没有事先预告之下,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朋友们一个也不在,只有往日熟悉的康桥。归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在我读来,则更同意第一种说法。诗的全篇,也许只为写康桥的美好,及表达诗人对康桥的依恋。“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甘心,也许是诗人在倾诉,即使是作为一条平凡的水草飘泊游荡于康河里,也无所顾惜,心甘情愿。小时候每逢要离开外公家,我亦对自己说:“我甘愿做一株门前的小草,只要让我留下。”此番心情,我深有感触。浓郁的不舍以文字的形式跃然纸上,看到有人与自己难以言状的情感相仿,在我读来,是多么大的震憾,亦是一种萦怀不化的心结释然。
  在“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那一句,全诗的情感发展到高潮后,俄又转入情绪低落。徐志摩虽心里千万般不舍与留恋,却也无法挣脱现实。在回忆康桥的美好后,只能缄默,为回忆梦境的逝去而缄默。
  《再别康桥》让我看到当年徐志摩对康桥的依恋及不舍。细腻的心绪和淡淡的哀思似乎是徐志摩诗的感情基调。
  使我对徐志摩的风华正茂与书生意气彻底改观的,是他的一篇回忆随笔——《我的彼得》。
  文章情感此起彼伏,与《再别康桥》相像。由小彼得的可爱,极具音乐天赋使身边亲人的快乐达到极致。而过早的夭折又使这一切美好与幸福戛然而止,仅使留下可爱却又令人心酸的遗像与一摄遗灰。
  徐志摩不是彼得的生父,而自称“算是”彼得的父亲,在彼得去世后表现出与其亲人同样更甚心碎的悲怆。面对死亡,人们总是无言以对。徐志摩却在死神如此无情地夺去一个可爱的小生命前,控诉生活,反思自己。亦对小彼得已在享受到生活的美好而未遭受人间痛苦时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净土,感到庆幸。从而深刻思考生活的泥污与荆棘。
  虽然徐志摩的文章没有鲁迅文笔的犀利、泼辣,但那深蕴旨趣的文字同样引人深思。在我看来,他不是那个有着千疮百孔的忧伤的多情诗人,而是大气凛然、勇于在寒风骤雨中啸傲江湖的伟君子;不再是诗中令人揪心、悲欢离合的徐志摩,而是一个勇于在寒风中伫立的大丈夫。
  ……
  轻轻的你走了,
  正如你轻轻的来;
  你留下的唯美诗篇,
  将永远令我们神往感怀。
  写后札记
  这是一篇课堂作文。很巧,前几天正好在读徐志摩的《我的彼得》,所以一听见题目要求就文思泉涌。复习课本时每每翻到《再别康桥》,我都不由自主细细品读一遍。“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每次读该文,或多或少感觉不一,也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借这篇文章,梳理了一下心绪,读徐志摩的感触也就由点滴到汇为一体。 (林怡晖)
  读文杂感
  这篇文章的语言给人以清新质朴的感觉,全文流动着作者的真情实感。细读该文时仿佛走进一幅秀美的画卷。对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进行评价的文章不可计数,但这篇出于我们同龄人之手的文章着实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独特的风格。怡晖同学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感情,还对其作者进行了延伸,难能可贵。
  (高一(1)班 叶珊珊)
  教师点评
  看得出来,怡晖同学是用心去品读徐志摩的,徐志摩的才情也许是那个时代无可比拟且最可回忆的。文章巧妙地联系自己对外公家的情谊,并提及鲁迅与徐志摩的对比,很好地把思路宕开,使文章写得更有发挥的空间。也许有人不尽同意作者对徐志摩的评价,但我敢说,有思想火花的文字总是最可宝贵的。
  (指导教师 颜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