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8年第3期

耳闻之,目见之,足践之

作者:佚名




  文 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幅醒目的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应该说,这一格言道出了人们获取知识途径的真谛。许多事实充分证明: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和认识吗?
  请你以“闻·见·做”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题 解
  对于任何一种事物,“闻”只是初知,故而极易忘记;“见”已是浅识,所以能够记住;“做”乃是亲历,当然就能真正理解了。概而言之,“闻”和“见”即是“知”,只不过程度略有不同罢了,“做”即是“行”。所以,“闻”、“见”跟“做”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知”和“行”的关系。要围绕“闻·见·做”三个字展开作文,首先就得弄清这三个字的内涵,以及他们相互间的关系,这才能紧扣题目,不偏不离,真正写到点子上;如若不然,那就会写得若即若离,不合题意。
  构思导引
  构思角度一:若写成记叙文,就要注意写出由“闻”到“见”再到“做”的过程,三者缺一不可,亦不可前后倒置,否则不符合要求。说三者缺一不可,并不是说必须平均用力,而是可以也应该有详有略。何者详?何者略?“做”无疑应详,“闻”和“见”孰详孰略?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构思角度二:若写成议论文,则一定要在说清三者的关系,亦即“知”和“行”的关系上下功夫:“知”是“行”的基础,没有“知”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行”;“行”是“知”的推进和深入,只有“行”了才能掌握真正意义上的“知”。讲道理一定要辩证,切忌为了强调“做”的重要性而将“闻”和“见”的作用一笔抹煞。
  素材超市
  1、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汉·刘向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陆游
  3、道虽学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
  4、知识是宝库,但开启这个宝库的钥匙是实践。
   ——英·托·富勒
  5、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
  列夫·托尔斯泰创作《战争与和平》,当他写到俄法双方在鲍罗京诺会战的一段文字时,总感到描写得很抽象、不具体,他决定亲自去战场考察一番。到了鲍罗京诺,他仔细巡视了这个历史战场的一切遗迹,把它的地形面貌牢牢记在心里,还特地画了一幅画,画上一条地平线和许多树林,标明各个村庄、河道的名称,及当年会战时太阳移动的方向等。回到家里,又把自己观察到的印象同历史文献上记载的材料联系起来分析研究,直到一切都清楚明白了,他才坐到桌边,重新写这段文字,这个会战场面,写的不仅生动,且色调明朗、壮观。
  6、赵括纸上谈兵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自幼熟读兵书,并且经常听父亲谈到战场上的布阵之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知”不可谓不丰富,但没有“行”的实践,最终在战场上一败涂地,身死名灭。
  7、访采四方,终成巨著
  为了完成《本草纲目》的著述,李时珍远出旅行考察,上山采药和拜访有实际经验的人。他历尽千难万险,中草药药材丰富的崇山峻岭,都留下他的脚印。白天深山采药,晚上对每一棵药草,从产地、裁培到苗、茎、叶、根、花果以及形态气味、功能等研究得非常深入、细致。李时珍辛勤劳动了19年多,记下了数百万字的笔记,经过几十遍的反复修改,终于在60岁时完成了他的巨著《本草纲目》。全书分为16部62卷,共载药物1892种,附方11096个,并附图1160幅。
  
  知与行
  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2)班 王梦瑶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向
  千百年来,多少思想家、教育家总在为我们阐述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
  其实把闻与见结合而论便是知,一个胸无点墨的人怎能有所作为?古人常讲“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如果没有博观或者博闻,想必无论是谁也是无处可取的。
  画家作画讲究这样一种境界: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宋代晁补之诗《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的诗句,与可是宋代著名画家文同的字)。齐白石学画虾时,曾终日蹲坐在虾池旁观虾的动态;徐悲鸿的奔马图,是他常在马厩观马的结果;达芬奇为了完成《最后的晚餐》,曾用两年半的时间到酒馆、市集去搜寻人物形象、观摩人物神态。
  这些名人的事例无不启迪着我们要学有所成,就必须有“知”在肚里,“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础。
  单有“知”是不行的,要紧的是做。如果你有学知,有远见,但只空论,那不但不会美名远扬,反会被他人认为是“空水瓶”,没有真才实学。荀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是知之,而不行之,想必其所学所知会胎死腹中吧。李时珍为确保所著医术的准确详尽,亲自到深山采取草药,向药农询问情况;徐霞客为完成游记,跋山涉水,遍游名川大山,历经许多城市;巴尔扎克为了使书中人物具有狮子般品性和毅力,曾亲自到非洲猎狮;托尔斯泰为了刻画逼真的战争场面,亲自前去战场观察。所有的事例一再证明:实践出真知,唯有“行”了,方可验证所“闻”所“见”,只有“行”了,才能掌握真正意义上的“知”。
  想到和得到,中间还有两个字便是做到。懒于动手实践,只会运用书本知识空发议论,那只会给人留下笑柄。昔有赵括纸上谈兵,最终败北;今有不少学生空谈理想而不践之,最终也只能无有成就。
  学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有这样一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到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无数的事例——成功的、失败的、辉煌的、平庸的,无不诉说着这样一个道理“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人之为学,不也应如此?
  简 评
  本文紧扣题目来写,层次清晰,观点明确。作者首先用汉代刘向的话引出论点: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接着辩证地论述了“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础,“行”是“知”的推进和深入,并且将论述的重点放在了“行”上,可谓重点突出。另外,本文事例丰富且简约,给人以很强的说服力,让人读来受益匪浅。
  
  知而后行
  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1)班 郭碧欣
  
  达芬奇,作为一名画家,最著名的作品,当然要数《最后的晚餐》了。在这幅画中,达芬奇用一个静态画面把犹大这个恶棍的丑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犹大的形象怎么会被刻画得如此传神呢?
  原来,为了画出犹大的形象,达芬奇费尽了心思。他打听有关当地地痞流氓的事情,听别人谈论他们的形象、言语、行为,可是达芬奇对这些听来的东西并不满足。他亲自来到市井,用心去观察那些人,用心揣摩,可是,这些亲眼看到的东西也没能让他满足。最后,他又乔装打扮成恶棍的样子,与那些流氓为伍,终于,几年之后,他成功地完成了这幅令世人惊叹的不朽之作。
  达芬奇的成功在于他不满足于所闻所见,而是亲自体验恶人的行为言语,因为他听过、见过、做过,深深的记着并了解了恶棍的内心活动,所以才画出了犹大在那一瞬间的形象。
  这就说明了一个道理: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但正如古人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闻”、“见”固然重要,但仅仅停留在这个层次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去实践,去“做”。
  石钟山命名的根据,历史上有两种解释:一是形似覆钟,二是山石相叩似击钟声。苏轼觉得这样的解释不够合理,在一次乘船途经石钟山的时侯,他乘着月色坐一只小船环山考察,终于发现这座山“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形成如洪钟大吕般的声音。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的由来。作者因而感慨道:“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尽管苏轼的考察也不完全正确,但这种重视调查研究,亲身实践,不轻信旧说,有疑必察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因此说,一个人的见闻不论多么的广博,学问不论多么的丰富,如果不去实践,又怎能知道见闻与学问的正确与否?倘若仅凭所闻所见做事,出了差错,岂不给人留下笑柄?
  由此可知,“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知”就不会有后面的“行”,但要想掌握真正意义上的“知”,必须去“做”。
  知而后行,方能成功。
  简 评
  小作者首先用达芬奇作画的经历,阐释了“闻”、“见”、“做”三者之间的关系,“闻”、“见”是“做”的前提,但要想成功,必须去“做”,去实践,很有说服力;接着,又用历史上石钟山命名的由来,说明只有实践,方可证实听来的消息是否正确,强调了“做”的重要,最后得出论点:知而后行,方能成功。条理清晰,结构完整,重点突出,具有辩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