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8年第3期

标新立异,见解新颖

作者:唐惠忠




  “千古文章意为高”,“意犹帅也”,这些论述道明了立意的重要性。文章立意首先应求准,进而要求新。新奇的立意,独到的见解,能使作文个性鲜明,给人以心灵的撞击,精神上的鼓舞。
  要使见解新颖独特,方法主要有:
  一、反向立意
  即转换思考方向,对大多数人的见解说“不”。具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不全部认同,而作辩证的否定,也就是肯定一部分否定一部分。
  比如中学生习作《人一定要往高处走吗?》,以“人的水平不同,能力各异”作为切入点,针对“人往高处走”这句俗语展开求异思维,提出“只要能达到自身发展的目标,暂且往低处走一走也无妨”的新观点,使读者获得有益的启迪。
  二、新异立意
  作文题目的内涵往往是多层、多义、多向的,大都具有多层次、多角度开发的可能性,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仔细梳理,把混沌的具体的表象加以分解,对构成事物的各个侧面、各种因素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相互转化作具体的剖析。尤其是在千万人写同一考题的情况下,要想一想别人可能会怎么写,“我”能不能有更好的选择,能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以2007年上海卷作文为例,与绝大多数考生泛谈“高考是道坎”“生命中的坎坷是道坎”等不同,有位考生写的是“文章的内容比技巧更重要,写作必须跨过华而不实的文风这道坎”,全文笔力集中,主旨鲜明,立意上和阅卷标准相吻合。由于作者巧妙地变向立意,使文章别出心裁,赢得了阅卷老师一致赞赏。
  三、高远立意
  一般同学在把握题意后,往往会产生一种求稳、求保险的心理,即顺着题意很“自然”地进入到某一惯常的思路中,于是考场上出现了大量立意肤浅的平庸之作。而那些精品作文,则往往是想落天外,用一种更加高远的立意使题旨得到深化与发展,从而占据了思想上的制高点。
  请看2007年上海卷两篇金牌作文的节选:
  (文一)我家有个保姆,我喊她“阿姨”,邻居们见了,也跟着喊“阿姨”。当然,我知道,这两声“阿姨”,语气是不同的。
  生活中有许多像这样的“阿姨”,小区里带孩子的,家里打扫卫生的,伺候生病老人的……他们在我们这个城市辛勤劳作着,但是却很少能够真正进入我们这个城市的生活。
  这是横在我和保姆之间的一道坎,也是横在大多数城里人和“乡下人”之间的一道坎。在越来越离不开那些所谓“乡下人”的同时,我们却仍然习惯用某些标准来划分人群,比如地域,比如出身……
  这道坎,令我们在坐享他们的劳动成果时仍难免鄙夷,甚至猜忌。这道坎,令他们在进城务工之后,选择了沉默忍让,以结实而卑微的身躯承受来自身心的压力。
  如果没有他们,我不敢想象城里的家长能够从容安心地工作;如果没有他们,我们不敢奢望一幢又一幢高楼迅速地拔地而起。
  而这道将我们与他们深深隔开的坎,它如影随形,同我们的生活纠缠在一起。那些反对民工子弟进入公办学校学习的声音,那种呼吁限制外来人口进入市区的要求……我们应该为此感到羞愧啊。
  ……
  (文二)有多少人曾经在这里被牵绊束缚最终倒下?有多少人曾经为了这道坎不辞辛劳穷尽一生?
  物欲横流过市。当眼前充斥的不再是那单纯的恬静生活,而是应接不穷的“悬疑”“侦探”“复杂”时,我们应当明白有一道坎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竖起,它就是:构思过度。
  必须跨过这道坎,当我们涉世未深的时候,余秋雨曾在《历史的脸谱》中提及:构思过度已成为这个时代无可避免的灾难。为何我们的文艺界充斥的大多是复杂而又复杂的情节,华丽而又华丽的词藻?精心编织固然不是错,然而过多的堆砌成就的便是一个又一个空洞的躯壳。这里不得不提到韩剧。诚然,情节的老套是它无可回避的弊病,而它的影响力却是巨大的。简单的人物、自然的场景无疑是起着关键作用的。简单,是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感动。毋须装点得多繁复,自然就好。构思过度在稀有的情况下也许新鲜,但狂热之后,人们回归的依旧是心的感动。当我们涉世还未深,请闭起双眼,只用心听到最清澈的呼唤,跨过那“构思过度”的槛坎。
  ……
  没有半点犹豫及退缩,必须跨过“构思过度”这道坎,你会发现:生活,比你想象的简单得多!
  前一篇作文从大处着眼,由小处入手,将一个普通的社会现象(以地域、出身的差异来划分人群的尊卑)纳入必须跨越的“这道坎”——横亘在城里人与外来务工者群体间的深“坎”之中,可谓眼光独到。文章在看似不经意的叙谈、阐述中,充分揭示了“这道坎”给异乡人带来的种种伤害,同时也抒写了自己内心的歉意及今后的愿望。
  后一篇文章的作者同样目光犀利,思维深刻,使笔下文章充满了一种力度,一种气势,读来令人震撼。开头直指当前社会中“物欲横流过市”“眼前充斥的不再是那单纯的恬静生活”的事实,在激起读者共鸣和思考后,响亮地提出:“我们应当明白有一道坎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竖起,它就是:构思过度。”接下来分层阐释观点,通过正反对照、合理引用,以“跨过那‘构思过度’的槛坎”反复点题,使“必须跨过‘构思过度’这道坎,你会发现:生活,比你想象的简单得多”的中心鲜明而突出。阅卷教师读到这样的佳作,怎能不拍案叫绝?
  
  当文化火炬印上了商标
  2007年广东一考生
  
  人类在传递中生生不息,人类文化的火炬也随之传递不已。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的灵魂,是它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中华文化的火炬已在世人瞩目中传递了五千年,然而,令众多学者担忧的是,它在商品大潮中似乎有点变味了。
  其实我以为,为了更好地传递文化火炬,给它印上商标也无妨。
  要让文化活下去,就必须让文化生存着,否则无益。要让文化活着,就必须让它扎根于群众之中。文化归根结底是百姓创造的,如果一味强调“出污泥而不染”,宁可孤芳自赏也不迎合世俗,那就难免落入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而这对文化而言是致命的,因为它失去了社会意义。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胸襟而学二人词,犹东施之效捧心耳。”在文化领域,东施效捧心的例子可谓俯抬即是。右军书风“翩若惊鸿,宛若游龙”,后世临习者如恒河沙数,然而盛唐之后再没有能如此飘逸者,为何?原因不仅在于书家自身的性情,更在于时代已变,没有东晋令文人觉醒的土壤,也就没有飘逸的东晋文人。唐诗也是如此。为什么有人说“唐后无诗”?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了唐时的社会土壤。在唐代,诗人的社会地位很高,这使得诗人涌现成为可能。在近代,虽然也有人写古诗功力深厚,近乎唐诗,但不被百姓认可,也就失去了活力。
  一代有一代的兴趣,不可强求。要让文化火炬传递下去,应当让它符合平民的兴趣,否则无论学校怎么教育,政府怎么宣传,终究不能使文化活在人民心中,就仿佛一具尸体,保存得再好,也只是恒温箱里的一具死尸,不是活人。
  现代人的兴趣是什么?说得俗点,就是钱!那我们要让文化与钱套近乎吗?某种意义上说,是的。
  西方在这方面早已走在前头。维也纳能成为音乐之都,一方面在于音乐家“人以群居”,另一方面在于钱。有钱人愿听音乐,于是,为了钱,乐师来此求饭碗;为了钱,商家广建音乐厅;为了钱,乐团经纪人请音乐家作曲,然后巡回演出。现实也是这样,美国文化冲击全球,好莱坞大片为何挖空心思打入国际市场?不是为了传播文化,而是为了钱。但是,这些“俗”的举动,却是传播文化最有效的方式,它使文化更接近人民。
  把钱作为目标不可耻,当年柳永不就靠卖文字为生么?前两年有大学新开了文化贸易专业,希望这趋势能发展起来,让文化火炬传递不衰!
  把文化火炬印上商标吧,然后再传递下去。
  成功揭秘
  这位考生是一位直率而有主见的学生。文章的特点是观点鲜明而又能自圆其说。假如光有能引起注意的观点,却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支持,那只能叫“标新立异”。对于自己的观点,作者是有内容支持的,是可以自圆其说的。文化要活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才有生命力,吸引商业支持并无不妥,把钱作为目标不可耻等论述,都成为支持作者观点的充足论据。但应指出“钱”不是文化传播的终极目标,只是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