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8年第3期

天平山的红枫

作者:周子珈




  早已过了赏枫的时节,天平山下的枫树,枝桠上只剩下几片暗红的枯叶,寒风拂过,疏疏朗朗的枝杈间回荡着古筝般的清韵。落叶在林间翩跹,即使绚烂不再,也要尽力完成它生命最后的优美舞蹈。是啊,只要在天地间坦然走过,即使是一枚落叶,也能使寒季倾倒。拾起一枚枫叶,牵动了遥远的遐思,不由想起那位《岳阳楼记》的作者。
  在红枫树下思念范公,我的心不禁被他的高风亮节所握紧,耳中似乎响起他抑扬顿挫的声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以儒家文化为传统的古老中国,苏州孕育出不少大文人,范成大、归有光、冯梦龙……比比皆是;在历二千年封建政治的华夏史册上,苏州涌现不少大官人,陆逊、申时行、林则徐……触目可及;在拥有2500年城市文明史的漫漫长路上,苏州走过不少大名人,祖冲之、鉴真、张旭……俯仰可见。然而,能将大文人、大官人、大名人集于一身,又受万世敬仰的,除了他,比这天平红枫还要耀眼的范文正公,还有何人?
  作为一位大文人,他多才多艺,精通儒学,善写文章,《岳阳楼记》传诵千古;作为一位大官人,在朝,他清廉公正,刚直不阿,敢于犯言谏诤,锐意改革除弊;在野,他生活俭朴却仍关心人民疾苦,设“义庄”接济贫民,“风水宝地”用来兴办府学;作为一位大名人,他为世人留下不尽的精神矿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堪称生命的真谛。
  然而,他又不仅仅是这些名词的代表,在“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宣言下,涌动的是一腔嘶吼着要争取言论自由的热血,无奈统治者懦弱无能,凝聚着他点点心血的“庆历新政”最终失败,之后三贬三起,使他的足迹永远地留在了中原大地,留在了苏州。
  一座普通的山——天平山,因为他而驰名天下,虽然它没有峨嵋之秀、黄山之奇、泰山之雄;一种平凡的树,因为他而有了年年红透的资本,傲视那同样生长在这姑苏的,有“活化石”之称的银杏、气味脾性独特的香樟、年年金秋献出大地祥瑞的金橘;一种人,他虽然身无分文,却心忧天下,无论在朝在野、忧思黎庶的漫漫长路上,还是上下求索真理时,不再孤寂;一个姓,因为他,成为可以超越百家姓之上的,骄傲了无数后人的发光的汉字;一个地方,因为他,而开辟了崇文的传统,“府学”兴盛,仅在明清两朝就走出了堪称当地特产的31位状元。
  天平山上的红枫已然走过了辉煌的秋季,满山红透的景象已无幸得见。红枫似火,那是闪光的灵魂;落叶纷飞,那是不灭的豪情。一个不朽生命的精魄封存在红枫之中,纵使千年已过,他的声音,他的忧思,他的品格精神依旧灿烂地闪耀在天地中。
  听,那风掠过,留下一声长叹:天下忧乐,永在我心。
  (指导教师 董玉叶)
  
  主题点评
  根植于五千年文明沃土的华夏大树,栉风沐雨中经历了无数次雷电刀斧的摧折,虽然伤痕累累,却依然挺拔苍翠、枝繁叶茂。仰望她孕育的累累硕果,人们由衷地赞叹: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事实上,许多闪耀着高贵人性品质光辉的历史人物,早已突破时空的界限,一直如黑夜中的爝焰照耀着漫漫历史长途,引领着后来生命的走向。那种感天地泣鬼神的精神能量一直奔涌在华夏子孙的血液中,那种支撑民族脊梁的浩然正气长久在天地间回荡、升腾。尽管有时历史出现曲折,尽管有时感到“黑云压城”,让人窒息,但凭着这棵大树生生不息、历劫不衰的精魄,这个民族永远在天地间屹立着。
  本文作者从家乡的红枫联想到出生在本土的历史名人——范仲淹。文章从范公留下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入笔,历数了他在为文、为官、为后世精神楷模等方面所留下的感人事迹,在以历史人物对比映衬中凸显出范公精神的伟大。在当前物欲横流、心态浮躁的世态环境中小作者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象征民族精神的历史名人身上充分彰显了主题的理性与良知。
  
  选材点评
  这是一篇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议论性散文。为了表现讴歌人物精神的抽象主题,文章在选材上颇具匠心。首先文章以天平山的红枫作为象征物,引出对人物品质的赞颂。然后以翔实的史料并在与当地历史名人的对比中凸显范公的卓尔不群。最后,文章又把红枫和人物放在一起写,使虚实相生,让人物的精神有形可感。既升华了主旨,又印证了论点。
  
  布局点评
  本文按照总——分——总的思路布局谋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中心突出。
  开头部分,由到天平山赏枫,引发对范仲淹的思慕赞颂之情。
  中间部分,以史实为证,从不同角度与侧面展示范公在为文、为官、为后世精神楷模等方面的具体行迹。为自己的观点作注脚。
  结尾部分,再现红枫之姿,对照人物品行,进一步表达对范公的景仰之意。
  
  微瑕指正
  文中所持的史论不全准确,如“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等。
  
  写作建议
  这篇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议论性散文,成功之处主要在于象征手法的恰当运用,其次就是选材的新颖独到。许多史例超越了中学课本的局限。
  看来,要写好文章,功夫还在文章外。没有充分的课外浏览是远远不够的。
  
  语言点评
  本文的语言灵动飘逸,联想丰富,情感充沛,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恰当运用了象征修辞手法,从写物到写人,虚实相生,化抽象为具体,使主题生动可感。文字表达方面,能做到骈散结合,长短句并用,使行文摇曳多姿,灵动而不呆板。文中多出运用对比反衬手法,集中凸现了主题。比如,文中以苏州历史上的名人作对比,指出范公“能将大文人、大官人、大名人集于一身”,文末,以天平山的其它树与红枫作对比,都起到很好的反衬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