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8年第2期

素材集锦

作者:佚名




  舟 子/辑
  
  我那时的主张是不对的
  
  1912年,罗斯福在新泽西州的一个小镇集会上,向文化层次较低的乡下人发表了一篇演讲。当他在这篇演讲中说到女子也应踊跃参加选举时,听众中忽然有人大声喊道:“先生!这句话和你5年前的意见不是大相径庭了吗?”
  罗斯福不是回避或者掩饰,而是聪明地回答道:“可不是吗?5年前,我确实另有一种主张的,现在我已深悟我那时的主张是不对的!”
  他的这种坦白、忠实、诚恳、亲切的回答,不但使那位问话的人获得了满意的答复,就是其他听众也丝毫未觉察出他有什么不安的情绪。
  点 读
  真正聪明的人,不仅善于反思己过,更能知错就改。他们不会害怕自我批判和自我否定,因为他们知道自我否定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的事业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坦诚第一
  
  香港超人李嘉诚在创业初期资金极为有限。一次,一位外商希望大量订货,但提出需要富裕的厂商作保。李嘉诚努力跑了好几天,仍无一着落,但他并没有捏造事实,或是含糊其辞,一切都据实以告。那位外商深为他的诚信所感动,对他十分信赖,说:“从阁下言谈之中看出,你是一位诚实君子。不必其他厂商作保了,现在我们就签约吧。”
  虽然这是个好机会,但李嘉诚感动之余还是说:“先生,蒙你如此信任,我不胜荣幸。但我还是不能和你签约,因为我的资金真的有限。”
  外商听了,更是佩服他的为人,不但与之签约,还预付了货款。这笔生意使李嘉诚赚了一笔可观的钱,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此,李嘉诚也悟出了“坦诚第一,以诚待人”的原则,并获得了日后的巨大成功。
  点 读
  老实人终究不会吃亏,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人愿意与那些投机钻营、偷奸耍滑的人为伍,让人心里不踏实,谁会真心与之交往呢?
  
  给孩子一块面包
  
  特里莎修女被誉为“改变世界的13位伟大女性”之一,她曾荣获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她长期在印度从事人道主义的工作。
  有一天黄昏的时候,她在路边发现一个饥饿的流浪儿,特里莎身无分文,就领着流浪儿沿街乞讨。来到一个面包铺前,她对老板说:“先生,您能给这位可怜的孩子一块面包吗?”老板瞪了她一眼,“呸”的一声,吐了一口痰在特里莎脸上!
  但特里莎的反应则令人钦佩,她静静地看着老板,说:“请给这可怜的孩子一块面包。”老板呆了好一会儿才恢复过来,从铺子里拿了一块面包,递给那个小孩。
  从第二天起,每天晚上,这个老板都会将当天没有卖完的面包,分给附近的流浪儿,虽然没有人要求他这样做。
  点 读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真聪明者拥有宽恕之德,能够以德报怨,其天地是广阔的,其精神是充实的,其心灵是纯洁的,其灵魂是美丽的。因为宽恕别人,其实就是解放自己。
  
  无可奉告
  
  一外商独资企业高薪招聘技术总监,考卷里面有这么一道题:“您所在的企业或曾任职过的企业经营成功的诀窍是什么?技术秘密是什么?”
  很多应聘者为了展示自己有才华,奋笔疾书,洋洋洒洒,将考卷答得满满的。
  唯独一位从工厂下岗的高工,手中的笔迟迟落不下去。多年的职业道德在约束着他:厂里的数百名职工还在惨淡经营,我怎能为了自己的饭碗而砸大家的饭碗呢?他思前想后,最后挥笔在考卷上写下四个大字:无可奉告!
  招聘的结果出乎意料,高工被外资企业聘用,而且签订终身合同。因为那道考题考的是人的道德和气节,任何时候,任何单位,都不会用“卖主求荣”的小聪明者,也就是小人。
  点 读
  世界上聪明人多,但有原则、有尊严的聪明人少。一个人处世立身,知识、智慧、方法固然重要,但最起码的前提是不能缺少尊严和信念。
  
  第一印象
  
  孔子有许多弟子,其中一个叫宰予的,能说会道,伶俐善辩,初次见面就博得了孔子的好感,给孔子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但孔子后来发现他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还有一个叫子羽的人,第一次拜见孔子时,孔子见他体态和相貌很丑陋,印象不好,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所以对子羽态度很冷淡,不愿尽心教他。子羽只好退而自学,以后他刻苦自励,终有所成,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
  这两件事情,让孔子深为后悔地发出:“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感叹。
  点 读
  作为世代宗师的孔子,尽管才高德深,也难免受到第一印象的影响。何况我们平常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