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8年第2期

作文扣题之词句点染策略

作者:程必荣




  所谓词句点染扣题,就是在文章中多处使用一个词语或几句类似的语句反复点明话题。特别是记叙类、散文类、小说等体裁的作文,更需要处处点题。用来点题的或一个词语,或几个语句;或一句议论,或一句抒情;或做点评,或做红线贯穿。处处点题会增强文章的凝聚力,但是要注意不应过多,多则乱,应恰到好处,当“点”处则点。比如,如果选择写议论文,考生可以给自己来个“硬任务”——每一段中都要出现话题关键词,以便从技术层面迫使自己始终不偏离话题。如果想增加议论文的文采,则可以有意识地在首段和尾段设计一些表达上比较有特色的句子,像比喻句、对偶句、排比句。总之,词句点染的大原则是:作文内容与作文题或所提供话题、材料要有明显的相似语句,即关键词要有足够的“出场”次数,最好的语句要出现在最显眼的地方,有一个揭示主旨的警策之句反复出现,贯穿始终,构成文章的基本骨架,从而更好地显示扣题行文的思路。
  
  甘瓜抱苦蒂
  一考生
  
  黄山松是痛苦的,因为它的根部没有土壤,只有岩石,因此它必须十分艰辛地深入到岩石的内部去吸取有限的养分;但黄山松也是甜蜜的,因为它能“倚绝壁”得到了人们的赞美与憧憬。
  珍珠贝是痛苦的,因为它要孕育珍珠就必须经受那锥心沥血、撕心裂肺的痛苦;但珍珠贝也是甜蜜的,因为它孕育了一颗价值连城的珍珠,受到人们的青睐。
  (简析:这两段将黄山松、珍珠贝拟人化并进行类比,将“痛苦”和“甜蜜”二词不露痕迹地镶嵌其中,很巧妙地点题)
  黄山松也好,珍珠贝也好,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是如此,甜蜜并痛苦着。甜蜜,即甘;痛苦,即苦。在现实生活中,甘与苦是相生相伴的,正如一句古诗“甘瓜抱苦蒂”。
  (简析:本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归纳并引申到现实生活中,同时再次点题,清楚明晰)
  漫步于历史的走廊,我看到了许多圣贤用自己的言行证明了这一真理。孙子膑脚,这是苦;《孙膑兵法》流传下来,造福后代,这是甘。司马迁受宫刑,这是苦;《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甘。李煜国破家亡,这是苦;百千佳作留千古,这是甘。国家总理日理万机,这是苦;换来国家繁荣人民幸福,这是甘……历史用它自己独特的方式证明了甘与苦是相生相伴的。
  (简析:本段援引史例,连用几个简单的判断句,用最明晰的语言明确地说明了什么是“甘”,什么是“苦”。用“甘”“苦”这两个关键词不断点染,扣题明确)
  回到当代,我也看到了许多先进人物用自己的行为证明了这个真理。刘翔尝过甘,是在他获得110米栏短跑冠军时;但也尝过苦,是在他刻苦训练的时候。女排姑娘尝过甘,是当她们在奥运会上夺得冠军时;但也尝过苦,是在她们连连受挫时。钟南山在救了许多“非典”病人时尝到了甘,在研究过程中尝到了苦;袁隆平在研究超级水稻时尝到了苦,在终于研究成功时尝到了甘……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多不胜数,他们都证明了一个普遍的真理:甘与苦是相生相伴的。
  (简析:上段用“古”例,本段用“今”例,从不同的角度阐述“甘与苦是相生相伴的” 同样道理。再次点题,强化效果)
  因此,当我们遇到挫折、遭受痛苦时,要坚持,因为甘很快就要到来;同样,当我们十分幸福时,也要居安思危,因为苦也很可能就在身边等着你。
  甘与苦是一对双生子,它们相生相伴,如甘瓜抱苦蒂。
  (简析:结尾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收结全文,再次点题。本文揭示主旨的警策之句反复出现,贯穿始终,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多方面反复强调的力度,实现了最大限度的扣题效果,获得了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