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8年第2期

例说亮丽作文语言的方法

作者:闫会才




  语言是文章的衣裳。这件衣裳应该能够因亮丽而炫人眼目。可是,怎样才能做到亮丽呢?我们提供十种方法。
  
  一、标点省略法
  张抗抗在《流行病》中有这么几句:“F城的街道永远熙攘拥挤,迫不及待争分夺秒地流动着时尚,无论是流行时装流行发式流行家具流行首饰流行歌曲还是流行霹雳舞流行妻子加情人,在此都应有尽有,无一遗漏。”画线的句子老长老长,按说应该加标点,可作者一个标点也不加,我们读来读出的是社会上时尚变化之快,读出的是作者对流行时尚的调侃。
  张宇清《七彩泪》中有这么几句:“紫云很生气:这个家难道只老爸一个人,我是外来妹?是黄山来的小保姆?再说,清淡也不能清淡到今天豆腐明天百叶今天丝瓜明天冬瓜今天鸡蛋明天鸭蛋,市场上有鱼也有虾,活的买不起,半死不活的呢?”画线的句子连一个逗号也不加,是因为要形容紫云对天天都是素菜没有荤菜气冲冲所发出的连珠炮似的不满情绪。如果分成几句话说,使用了标点,也就有点慢条斯理,没有什么火气了。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省略标点,只有在为了营造一种气氛,或是为了使语言更具幽默、调侃意味时,才偶尔使用。如果不是这样,在行文过程中动不动就来这么一段,我们想读者是不会买帐的。
  二、剪枝去叶法
  有时连续省略定语或状语,每一句都是中心词居首,可以使我们的语言特点突出,从而引起读者的注意。
  苏轼说他和朋友在一个月白风清的晚上,携酒与鱼登山赏景,自己走在前面,是“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后赤壁赋》)。连续六个句子,都是动词居首,一个状语也没有使用,我们读来,很容易从中感受到苏轼畅快愉悦的心情。
  史铁生描写地坛,用了这样的句子:“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我与地坛》)“剥蚀”“淡褪”“坍圮”三个动词直接居首,也就把地坛的荒芜冷落给传神地描绘出来了。
  三、词义返本法
  词语在运用的过程中,其本义往往是渐渐地淡去,走红的常常是其比喻义或引申义。就在人们逐渐淡忘了其本义的时候,在说话行文时突然有目的地使用一次它的本义,我们会觉得格外有味道。
  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他的钞票不是放在口袋里,而是放在鞋垫下。一次他在饭馆请客,吃完饭付款时,他竟脱下了鞋子,朋友莫名其妙,这时他从鞋垫下抽出了几张钞票。朋友不解,他说:“过去我一直受这东西的压迫,现在我也压迫它几日。”说罢,大笑,朋友也情不自禁地笑了。
  压迫,指的是精神上的一种摧残。这是我们平常所用的“压迫”的含义。这里的前一个“压迫”,取的就是这个含义。后一个“压迫”呢?显然,取的是它的本义,即用外力加压的意思。
  一次大型晚会,报幕员很有风度地走上台来。不知什么原因,她被绊倒了,台下顿时一阵哄笑。报幕员站起来,很有礼貌地说:“对不起!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是因为你们观众的热心而倾倒的。”话音刚落,台下便发出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倾倒”一词,人们常用它来指对某人的佩服或爱慕,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想到它的本义了。它的本义是某物或某人由歪斜而倒下。报幕员的机智,正在于她联想到了这个词的本义,从而巧妙地解除了困境,给人们带来了意外的喜悦。
  四、成语活用法
  成语,意义固定,用法固定。如果有所违反,那就是错用。高考年年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这是常态。如果能够活用成语,事实说明,能够激活一潭平静的湖水,得到读者的赏识。
  赵大年《说墙》中有这么一段:所谓四合院,最典型的,就是三大间北房,两间西房,两间东房,两间南房外加一个大门洞,共同圈围着一个比天井大些的四四方方的院子。除院门之外,所有房间的门窗都朝着院内,面面相觑,好像一家人围坐在一张方桌的四边,对着脸儿吃团圆饭。
  “面面相觑”这个成语,真形象。因为这个成语的运用,四合院也就有了人的生命,我们读来自然感觉趣味横生。想一想,这里实际上是活用了“面面相觑”。《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个成语的释义是:“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相互望着,都不说话。”这里只截取“你看我,我看你”这一点为“我”所用,用得艺术,用得传神。
  五、繁笔巧用法
  一般人用一句话可以表述的意思,我们有意识地用三句四句五句等,反复渲染,读者自然会感觉到行文的不同,给予注意,从而给以青睐。
  贾谊《过秦论》中有这样的句子:“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画线的四个句子都是统一中国的意思。在这里,作者用四个句子来表述这一个意思,秦孝公的雄心大志也就得到了淋漓尽致地表现,读者读来也感觉语言特别有气势。
  鲁迅在《社戏》中这样写他看戏:“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不是在看戏,简直是受罪。但为了看到著名的京剧演员小叫天(谭鑫培)的演出,也就只好如此受罪般地等待了。想一想,不是这样写,又怎么能具体形象地写出看戏的这种心情呢?
  六、姓名省略法
  某个人物,如果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我们再去谈论他,自然就没有人会买帐。因为是陈谷子烂芝麻,没有一点意思。可是,如果在叙述时,只让读者见到其言其行,而其姓名给以省略,始终不出现,那么,我们的语言就能给读者以含蓄,读者自然会喜欢。
  有一篇议论文是谈人贵持之以恒的。作者写道:“能持之以恒,铁杵终将被一天天磨细,最终变成一根玲珑的银针;能持之以恒,太行、王屋都将会一天天变矮,天堑最终会变为坦途;能持之以恒,鸟嘴能将数座山的土石叼去,大海总有一天会成为桑田。”
  这里用的是李白、愚公、精卫的事例,作者不点出其名字,也就给我们留下了思考的空间,从而避免了直白,避免了平淡。
  还有一篇文章《眺望》,其中写道:“滚滚红尘,不尽爱恨情愁,芸芸众生,谁能乘云归去?与其在世间滚打,不若畅饮山巅,共红日沉浮。南山下的名菊,映着一张沧桑而同样有花般笑容的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污浊的尘世,无尽的诱惑,金钱、爵位、声名,然而,这些海市蜃楼般的期盼,谁又能看得清呢?有时,回头不顾,在青山外眺望这似云似雾的一切,也是一种勇气。”
  你能知道用了谁的例子?你一定知道的,因为我们读过他的诗文,了解他的生平,这就是陶渊明啊!作者省略了姓名,也就给了语言以浓郁的诗意。
  七、后面交代法
  出于表达效果的考虑,有时把应该放在文章前面的交代,有意放在后面,这便是后交代手法。这种手法用于语句组织,可以让语言亮丽无限。
  我们的古人已经在使用这种手法了。我们看唐朝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所写的: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现在的人们也注意使用这种手法组织语句。例如:
  1、从一沓湿漉漉的日历里,拧出一个灰蒙蒙的雨季。窗外飘着细雨,那是我思念的泪滴。
  2、蓝天上片片白云,江河中悠悠流水;那就是我对你的思念,那就是我对你的情愫;那白云飘向你的身边,那流水渗透你的心田。
  一般比喻,其本体如果出现的话,一般是在喻体之前。现在用后交代手法,将本体后置到了喻体之后,自然是一种对常规的出人意料的打破,能够让人欣喜异常。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