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8年第1期

“快餐文化”的冷思考

作者:佚 名




  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方式已不只是书本和杂志,它还应包括网络和影视。传媒的巨变,给我们带来了文化的大众化、世俗化和娱乐化。我们的文化行为正在趋向于商业行为,我们的阅读行为正在合拍于娱乐行为。有人形象地把这类文化称为“快餐文化”。这种文化的存在本无可厚非,但从传统审美文化的角度看,其匆匆前行的步伐合拍却未必合情,怡目却未必怡心。再者,一些文化现象的合理情性是颇值得怀疑的,比如一些“快餐文化”对道德底线的突破,对法制守则的偏离,对情感本质的歪曲,对实用哲学的推崇,对人性意识的曲解等等,也需要作观念和价值方面的重新定位。
  
  二
  
  困惑之余,笔者且就与“快餐文化”相关的几方面问题作一思考与探索。
  其一,“快餐文化”与传统和经典的背离。
  中外经典名著描摹了社会的各个方面,表现了复杂的人性,包括了许多历史、人类的睿智。阅读经典名著可以学习语言艺术,体会形式之美;领略自然风光,领悟艺术境界;塑造美的心灵,陶冶人格情操,掌握哲理之美。这些效应都是“快餐文化”难以实现的。
  我们无法否定的一个事实是:传统是根,经典是源,它们永远在文坛上唱主角。“快餐文化”的特点决定了它只能是配角,只能是文化餐桌上的一道甜点,一杯开胃酒。因此,我们切不可模糊了自己的双眼,切不可把“快餐文化”当成是文化艺术发展的主流。
  其二,“快餐文化”与写作的背离。
  我们清晰地看到,传统的书籍文化时代的联想式阅读感悟,受到了以追求感官享受与刺激为特征的现代传媒的强烈冲击。学生在作文中提到的常常是《戏说乾隆》和《铁齿铜牙纪晓岚》,是《星光灿烂猪八戒》和《大话西游》。《白蛇传》中对爱情的忠贞和对自由的追求已趋于淡化,代之而来的是《新白娘子传奇》中的调侃、逗乐和戏噱之类。“快餐文化”与写作联系在一起,只能带来思想的浮躁浅薄和行文的投机取巧。
  “快餐文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弊病。我们经常在一些中学生喜欢阅读的杂志上看到这样一类“时文”“美文”:先是声情并茂地讲述一个令人动情的故事,而后就此生发,展开议论。这种半记叙、半议论的文章就其文体而言是不规范的、单一的,倘若简单仿效并用之于高考,则将可能带来致命性的失误。
  其三,“快餐文化”与审美情趣的背离。
  “快餐文化”中的多重商业性元素彻底打破了审美的纯洁和艺术的沉静。日本动漫《蜡笔小新》中的主人公“小新”是个用一种貌似天真的口吻和语气掩饰着骨子里的丑恶与卑劣的问题少年,现在竟成了我们许多青少年眼中的英雄。丑陋懒惰、贪财好色的猪八戒竟成了被掌声与喝彩声所环绕的青春偶像。对此,你是否意识到青少年学生在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方面已有了相当大的欠缺?
  
  三
  
  既如此,面对“快餐文化”这块烫手的山芋,我们又将如何呢?
  首先我们要承认,“快餐文化”已经成了中学生阅读的一部分。既然学生对《第一次亲密接触》《三重门》《大话西游》等是如此钟爱,那么我们不必对其不屑一顾,更不可将之视为洪水猛兽,否认它的存在。《语文读本》已经收录了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和周杰伦的《蜗牛》,这便是一种积极的尝试。学生在这块自由的园地里既享受到传统的大餐,也可以尝尝风味独特的西点,腻味的时候去嚼一嚼野菜亦未尝不可吧!
  江苏一些高级中学为我们提供了另一条可行的途径。他们对在校学生提出了如下硬性要求,听10场专家报告,唱20首健康歌曲,看30部经典影片,读50部世界名著,背诵100首古代诗歌。这种做法一方面保证了传统与经典的阅读空间,一方面又遏制了“快餐文化”的恣意蔓延,方法值得肯定。
  最后,我们不妨用韩愈的“草色遥看近却无”来作一总结。只要我们能正确地予以引导,“快餐文化”这株另类的野草也可能有机地融入文化艺术这片广阔、葱翠的绿草地,成为其中又一片独特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