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7年第11期

余秋雨印象记

作者:陈友中




  作为业余散文作者,我对文坛一直关注着。余秋雨先生是散文浪涛中的高峰之一,引人注目。自从读其《文化苦旅》后,我很钦佩他。尔后三见其面。
  2003年春,乐清市邮政局搞什么庆祝活动,邀请余先生来讲座,朋友为我准备了入场券。一千余人,肃然静听。他讲的是关于中西文化发展在时空上的异同,将两者发展轨迹对照着讲述,一如其文,博征广引,滔滔不绝。可谓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在开场白中有意提到与乐清有关的一件事:一天,他在一个小国小岛上,夜深人静,发现有一孤灯独明。他觉得奇怪,循光寻去,有一家人还在劳作,一打听,是乐清人氏。期间,余先生说妻子过生日,要急着回去。朋友说:他妻子是马兰,是大美女。林峰先生主持,似乎成了余先生的“陪衬人”。 这是我首次远距离的“望星”。我觉得文如其人,名不虚传。
  一年后的7月29日,我带学生参加第三届全球华人少年美文写作征文大赛现场作文决赛。会场在陕西师大附中进行。天热汗多口渴,而该校滴水不施,我们300多人流汗忍渴拥挤在小型会议厅里。九时开幕,专家、作家云集,期间有专家与师生交流活动,不料如初生牛犊的学生和青年教师问题提得尖锐深刻,毫无顾忌——就教材,就教学,问题由宏观到微观,责问教育专家。仅就“抱布贸丝”中的“布”的解释,就弄得专家很难堪。要不是主持人解围,真的丢面子。就此,青年评论家谢有顺在余先生未到场之前便作声明:对余秋雨先生的攻击,是不应该的,他在“文革”中的所作所为,不能由他一人负责,应由这个时代负责……他说得入情入理,赢得了掌声。而秋雨先生的对答,如流水,若春风,一如青年歌手大奖赛点评,精神抖擞,引经据典,洒洒扬扬;有序有物,形散神聚,说得大家心口俱服。
  下午在另一会议室,专家们与全国各地的文学社指导老师交流。贾平凹主编由于身体原因,不到二十分钟就告退了。余先生与贾主编是哥们,他表示:全球华人……举办几次,我都到场。兴致勃勃地与我们就高考、国学等问题展开了讨论。他以为高考是必要的,国学中的精华应宏扬…… 闲聊中睿智、渊博溢于言表。余先生老家系浙江余姚,与我同乡,遂乐意为我校红枫文学社题词鼓励,合影留念。
  时光流逝,星光依旧。今年8月3日,在扬州又与他相遇。这是由贾平凹先生召集的第六届全球华语少年美文写作征文大赛现场决赛,我的学生从42万篇中学生征文中脱颖而出,进入56人的现场决赛。这回学生从成都而来,我从北京赶赴。这次决赛题由余先生出,指导教师到场指导10分钟,我的学生最后得评委奖(系二等奖,全国6名,一等奖空缺)。我还受《中学生》杂志主编张旭东之托专访了余先生。余先生风采依旧,似乎衣着也依旧,见到我的近作《深山旅店》中在西安与他的合影,连声叫好。他一口答应与我聊聊。
  这次,高中组27位选手上交的卷子,没有一篇让评委特别满意的,与去年一样一等奖还是空缺。他们以为这27名是从全球20多万(高中组)参赛选手中层层选拔出来的,他们都是各地区的尖子,对当前关门教育、轻视学生的实践,感到担心。贾平凹说:“为啥每届大赛初中组都比高中组好?恐怕初中时压力小,还能看看电视,关心关心社会上的事情;上了高中,只被关在门里学习,啥也不知道了,你让娃娃们写出什么来?”
  余秋雨批评说:“近年华文写作进入务虚,假大空,无数形容词、成语汇成 了滚滚滔滔的激流,这不是方向,尤其中学生作文,应以质朴的文字作为主干,用质朴的语言把事情说清楚,把心情写出来,这是主要的。”
  我与秋雨先生数次相遇,也读了他的许多散文,我觉得他是当代文化大散文方面的头目。《文化苦旅》问世后,文坛上有一批学者模仿着写,结果没有人超越他,尽管现在对他还毁誉不一。至此,我想到他这次给我校红枫文学社的题词——东海彩虹,雁荡红枫。东海与云天间横贯一道彩虹,气势浩大;雁荡红枫深秋色红,经霜更浓。
  这既是他对我校文学社的希望,同时也许是他的自我写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