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7年第11期

说“苦”

作者:李赋宁




  古人说得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古今中外的无数事实也告诉我们:苦难是成功的奠基石。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生活在一个歧视黑人的社会里,身为本地黑人的他度过了充满苦难的童年。成年后,他又由于领导抗议种族歧视的游行而被囚禁铁窗28年之久,真可谓苦难不离身。然而,正是这些苦难,令他学会了忍耐、宽容;正是这些苦难,磨练了他坚韧、不屈的意志。最终,自由之声响遍南非,而他本人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是的,只有经过“苦”的磨砺才能走向成功!美国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的成功也与他所受的苦难分不开。早年的投资失败令他倾家荡产,为了糊口,他当过苦力,做过水手,贫民窟中更是常见他的身影。正是这样的苦难生活,让他积累了一份真实而鲜活的阅历,最终写出了《百万英镑》《汤姆·索亚历险记》等一系列旷世名作。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苦难的经历,没有那痛苦的挣扎,结果会如何呢?也许历史上只会多出一个纨绔公子哥罢了!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著春秋,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这一切一切的事实还不能够说明苦难乃是成功的奠基石,乃是成功之母吗?
  世上几乎没有一位名人的成功脱离了苦难,尽管他们有的因苦难而失去了生命,但虽死犹荣,美名长存。而那些一生浸泡在蜜罐中的人,却永远与成功无缘,注定碌碌一生。
  一位印度船王曾在世界财富排行榜上位列第三,他死后给儿子留下数以亿计的家产。然而,仅仅十几年,所有的家产便被他的儿子挥霍一空。对于他那长寿的儿子,那几十年都靠乞讨和救济金度日的儿子,这是多么大的讽刺啊!如果那船王在世时能对儿子进行一点吃苦训练,又或是那儿子知道该磨练自己,自觉地找点苦来吃,又怎至于落得如此下场?总是品尝甜,也就感觉不到甜了,最终只能是吞下更苦的果实。
  有一句歌词写得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是的,不用苦难作基石,又怎么攀登成功的顶峰?
  
  《说“苦”》点评
  
  主题点评
  在当今物质崇拜盛极一时的潮流中,许多青少年的思想精神被染上一种难以消解的时代病毒。不用刻意去做社会调查,很容易便会发现,人们正在把浮华时尚当作荣耀,把安逸享乐看作幸福,把急功近利作为攫取的手段。甚至有的为了一己之私利不择手段的伤害着别人。这种消极堕落的思想方式是如何产生的,且不去讨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大凡从生活的逆境走过来的中老年人往往对此摇头叹息。因为在他们的记忆深处永久铭刻着那些警世的格言:“幸福不会从天降”,“房箔上不会掉下馅饼来”,“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而“死于安乐”的悲剧不知在历史上重演了多少遍!
  其实,人们为了活得更好而不懈努力,绝没有错。问题在于人世间有一些自以为聪明的人,总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甚至为达目的巧取豪夺,不惮以身试法。岂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最终不该得到的东西总要以各种方式偿还。这就是自然法则。
  本文小作者在趋之若鹜的追求享受的时尚潮流中独能保持一份理智与清醒,以自己睿智的思考参透苦乐相依、祸福相因的玄机,表达自己对于吃苦一事的透彻见解,确实难能可贵。
  
  选材点评
  这篇议论文为了论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核心论点,选取了古今中外大量的典型事例材料加以论证,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比如,首先选取了南非总统曼德拉的事例:他以其28年的铁窗之苦换取了黑人的自由权利,赢得诺贝尔和平奖的盛誉。其次,以马克-吐温不寻常的吃苦经历,证明其成功的取得是由于苦尽甘来。最后,又以古代司马迁身受腐刑之苦换来《史记》的传世,以印度船王的反面例证说明同一道理。总之,由于选材典型、集中,剪材详略得当,较好的突显了中心论点。
  
  布局点评
  这篇议论文是按照提出论点—分析论证—总结全文的思路布局谋篇的。层次清晰,结构严谨,重心突出。
  开头部分,引用名言,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中间部分,列举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结尾部分,引用一句歌词收束全篇,照应开头,重申论点。
  
  语言点评
  本文的语言质朴、简洁,且不乏灵动。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法,使文章说理充分,叙写生动,情感充沛,并有较强的逻辑力量。在引用正面例证的同时,还恰当运用了反面例证,比如印度船王与其儿子的例子,从反面证明了自己观点。文章还注意到剪材的详略,比如对司马迁的例子,由于众所周知,文中予以略写,免去冗赘。
  
  写作建议
  这是一篇比较中规中矩的议论文。其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作者占有大量的事实材料,因而能在论述中信手拈来,作为佐证。这一切,当然和作者平时广泛的阅读涉猎分不开的。
  诚如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你体会到其中的奥妙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