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7年第10期

“诗意”:让我沉重让我忧

作者:石修银/编




  ●忧虑:我们学生纯真不再
  参加高考阅卷之后,心里总有几分忧虑与不安。不是吗?现在学生的高考作文,语言越来越华丽,表达越来越矫情,文章的“诗意”似乎是越来越浓郁,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可是掩卷而思之,有时大脑是一片空白,不知所云。在高考作文中,众多学生都似一位“底蕴厚实”的才子,或是一位“诗意飞扬”的诗人。然而,透过作文考卷,见到的是一张张故作姿态的脸孔,难以见到中学生的那淳朴率真的青春笑脸。
  ●且看:“诗意”飞扬如此般
  一、生造词语,晦涩难懂。2003年高考,一考生写了这样一段:
  求知的瞳孔放飞色彩的希望,那方黑色的沃土贮满流连,赫然印着“情感用事与理性分析”。是的,站在雨季边上,绵亘于高三的岁月,即将步入社会的熔炉,凭借直觉和情感亲疏去认知这个纷繁的世界,还是逻辑分析,理性判断,助长理性的羽翼?我愿意让生命喷涌,把羽翼淬火,去捕捉理性的灵光。
  这是一满分卷上的开首段,可能一开始这“诗意”的语言就把阅卷老师吸引住了,使其顿感“不俗”。可我一看,总觉如坠云雾:什么是“放飞色彩的希望”?什么是“赫然印着‘情感用事与理性分析’”?什么是“让生命喷涌,让羽翼淬火”?这样的语言就叫有“诗意”?这样的作者就叫有厚实的底蕴?追求“诗意”,追求到此般程度,令人不寒而栗。
  二、缺失逻辑,令人困惑。06年1月,一作文杂志刊载学生作文《极致》,开头道:
  运行于地下,烧尽一切野草,那是地火的潜能;奔突于石缝,喷薄而出,那是岩浆的潜能;“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那是海浪的潜能……梦的飞扬,来自于潜能的创造。挖掘潜能,那是何等的大智大慧啊!
  语言看似确有诗意,但令人困惑:地火、岩浆、海浪与梦的飞扬,其潜能的极致发挥,其智其慧表现何在?又何以推断:“挖掘潜能,那是何等的大智大慧啊!”
  三、语言空洞,议论苍白。如2003年高考,一满分卷中有这样的话:
  生活给了我们无数路口,让我们用心去选择,当面临亲与疏的判断之时,该给心灵一把尺,去警示自己凭正义做出选择;该给情感一把尺,别让亲情阻断了我们认识世界的长途,让理智的感情伴你人生长途,才会使心更轻松,才会使世界更加美好。
  是什么让唐太宗不认亲疏,让洱海的风,回纥的幔帐,漠北的大风雪吹成民族的团结!
  是什么让伽利略不以旧的理论为纲,让真理之步迈进了人类文明的史册!
  是什么让贝多芬不成为传统的奴隶,开创了充满生命的豪情的《第九交响乐》!
  是情感这把尺,是它让人们不以情感的亲疏,让人类向前迈进;是它让人们不以情感的远近,让人类向着认识真理奔跑;是它让我们给理智一条路,给智慧一条路,给文明一个永恒!
  作者似说胡话,令人读罢如坠云雾——
  (1)“洱海的风,回纥的幔帐,漠北的大风雪”如何可吹成“民族的团结”?
  (2)关于伽利略、贝多芬的议论,什么是“旧的理论”?什么是“真理之步”?什么是“传统的奴隶”?这些恐怕只有作者自己知道,此语言的华丽与语意的朦胧掩盖了具体的内容,文章亦就虚浮空洞。
  (3)文章始终没有说明:这把情感的“尺”怎么能让人迈进?怎么能让人类向着认识真理奔跑?怎么就可以让我们给理智一条路,给智慧一条路,给文明一个永恒?
  似此文章,华而不实,有什么议论的力度?便纵有华丽的辞藻,有酣畅的语势,又有什么审美价值呢?
  四、游离中心,“诗意”空扬。如去年一考生写的《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其开头:
  清泉选择了崇高,溢出山涧,流经花丛,经过草原,进入草地,汇入大河,涌进大海,才有了山涧叮咚的神韵,花朵的缤纷绚烂,草原的空旷广袤,森林的葱郁青绿。
  明月选择了崇高,摒弃了白天与日同辉的壮烈与豪情,选择了深邃的天空闪烁的眼睛,才有了如玉无瑕的月光,才有了才子骚客缠绵的情思寄托。
  文章的中心是“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如此“诗意飞扬”与文章中心意思相差甚远,大有作秀或凑足字数之嫌疑。
  ●病因:浮华与功利的引导
  一是高考优卷的“浮华”引导。
  现在发表出来的优卷,大多是诗意飞扬的文章,语言上,不是“跟着柳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跟着易安笑看那海棠花‘绿肥红瘦’,跟着辛帅忧国忧民,去‘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就是“身披一袭灿烂,心系一分执著,带着诚信上路,踏出一路风光”此般诗意飞扬、韵味悠长的句子。
  二是老师的功利引导。
  一个考生这样说:“在考前,我的老师对我们千叮万嘱,文章要有诗意,要学会抒情,要有文化气息,这样的作文才大气,才能展示你的才情,才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才能让老师一瞥情牵……”有些老师在考前,为了让学生拿得高分,就让学生专门训练议论性散文的写作,因为高考评卷的经验:议论性散文得分最高。于是乎,我们的莘莘学子:费尽心思找寻“诗意”的语言,想方设法“为老师留置玩味的空间”,使老师感觉写作底蕴的“不俗”而“不至小视”。这是考场“经验”的总结,据说广为流传,颇有“实效”。
  ●错误:背离写作本质,塑造庸俗生命
  诗意的语言是美的。但如果是为追求华美的语言外表,而忽视内在意蕴的表达,为赋“诗意”强为文,则令人担心,令人不屑。因为这是以辞害意,本末倒置,是对写作本质的违背,是人品的虚浮与庸俗的映射。长此以往,我们学生将文将不文,人将不人,其文风的健康培植,其人格的健康塑造,将是一句空话。
  写作是生命的律动,是思想情感抒发与表达的需要。只要你能在文章中,表达出你蕴蓄于胸的思想与情感,不管你运用的是何种风格的语言,选择的是何种载体,这文章都有其丰富的审美价值。语言厚重凝练的余秋雨、汪国真,朴实清新的孙犁、许地山,正所谓春兰秋菊,各擅其美。
  审视当今,学生作文的“诗意”,让我沉重让我忧。此之存在与蔓延,我们不能漠然视之。
  ●期待:张扬写作个性,率真演绎思想
  其实,会写诗意的句子固然好,不会写也不必慨叹自卑。
  福建师大潘新和教授道:“每一学生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有的朴素,有的典雅,有的幽默。各有亮点,各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我们不必强调一致。”如果每一个学生都像是一位诗人,落笔必是张扬诗意的句子,却没有自己对生活的切实感受,没有自己的言语个性,那绝不是作文教学的成功,而是作文教学的失败。
  “张扬自己的个性,自然率真地表达自己的体验与思想”,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时代对学生作文与人格塑造的要求。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时,重点要放在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发挥自己的写作优势,自然地表达自己真实与鲜活的生命,让文章承载生命的印记;屏弃那“为赋‘诗意’强作诗”的写作,摒弃那虚伪与低俗的写作生命。
  06年山东省对高考作文华而不实的作文打入30分以下,这为我们中学作文敲响警钟,我们语文老师为之称快。阅卷时,我们应心系一份责任,身披一袭清朗,留下几分清醒与理性,千万不要一见“诗意”就心跳,就轻率地给予高分而助长华而不实的文风。
  编辑感言:随意检视一下那些脍炙人口、流传千百年的经典之作吧,不论是四大名著、唐诗宋词、历代名文,还是近代名家的文章,看一看,有没有这样写的?这种乖谬文风肯定是先天不足的,没有生命力的。当今学子,不能不慎思之,鉴戒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