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7年第10期

除了珠宝,我们还能看见什么

作者:张安毅




  武则天,一代女皇,生前风光无限,死后静卧乾陵。携同一块无字石碑,任凭世人评说。经历了一千三百年的风吹雨打,乾陵大概早已与其周围的青山绿水融为一体了。谁知,一千三百年后,物是人非了,竟有人提出要掘墓。
  为什么呢?因为那里有名人字画,有稀世珍宝,有珠玉金银,还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当真是个大宝藏。也许在有些人眼里,那里除了珠宝,便与土丘无异了。
  我不禁喟叹。古人来到赤壁,可以写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来到乌江,可以写出“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来到秦陵,可以写出“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惟拜汉文陵”。我们还可以依稀听到阮籍在鸿沟旁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感慨。为什么时光流转,到了今日,人们透过乾陵看到的只是些珠宝,乾陵对人们的吸引,也只在于好奇了呢?除了珠宝,我们还能看见什么?我们为什么看不见武则天,看不见她手掌下的大唐王朝?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真正的女皇,没有她,中国的历史便只是男人的玩物,那将多么枯燥!假如乾陵也如兵马俑般灯火笼罩,游人如织,我们上哪儿去感怀历史中的她?中国古人本有感情丰富内心充实的传统,相比之下,今人却如此苍白与空虚。是被“如斯逝者”冲刷殆尽,还是遭到横流物欲的消磨?我们眼中所能看见的,只是实实在在的可触可感之物,却丧失了一种文化想象力。
  英法联军把圆明园烧了,有人嚷着要重建。韩国人把端午节申了遗,更有人愤愤,说中国应尽快将传统节日都申遗。可是,如果我们的眼中仍然只能看见珠宝,文化想象力继续匮乏,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新建的“圆明园”不过是多了座复古式游乐场,传统节日给人们的印象也不过是吃点月饼粽子,谁还有闲情去静静地赏月,并轻轻吟诵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呢?
  一个民族的文化应是深深烙在每一个人的心里的,而不是将先人的墓寝掘开方能与之对话。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所谓的“民族凝聚力”。可是,现代人的心灵却已无法与古人相通,在文化的层面上出现了断层。于是,我不知道很多人乱哄哄地叫嚷“爱国”究竟爱的是什么。就是乾陵中那些名人字画、稀世珍宝吗?
  除了珠宝,我们还应看见什么?还应看见传承了千年的中国文化,还应看见历史长河中无数光芒闪耀的伟大灵魂,不要让中国人的印记从我们身上褪去。
  还我们的先人以安睡的宁静吧,相信我们能穿越千年的风尘倾听他们的呼吸,只需静静的,静静的……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血脉!
  
  三题点评
  这是根据一则话题材料写就的学生作文。材料提示:据《北京晚报》2007年1月16日报道:最近有人提出了挖掘乾陵的建议——因为墓中有价值连城的名人字画、数不尽的稀世之宝,有占当时全国总收入三分之一的重达50吨的珠玉金银;更有人们心中说不尽的好奇……
  是的,改革开放打开了人们封闭太久的思想和欲望的闸门,人们在“敢想、敢试、敢冒”的精神鼓舞下,全方位地展开了掘金活动。这没有错。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原来被毁弃的文明古迹重新焕发生机。然而,当一个个新辟的旅游景点一下子成了地方财政的摇钱树,人们高喊着“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口号无所顾忌地“开发”时,我们也痛心地看到,一些文明古迹、文化遗产在急功近利观念驱动下接连遭到破坏。在那些人眼里,把经济搞上去是谁也拦不了的“硬道理”,祖宗遗留的一切当然可以拿来换钱。于是,物欲泛滥的结果,许多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就这样被轻易糟蹋掉了。
  不可否认,只见物质不见精神的时代,我们已经遗失了太多比金银珠宝更珍贵的东西,甚至在无知地斫削自己的文化之根。这不可怕吗?想一想,昔日的圆明园内储藏的珍宝还少吗?为什么当时四千多万人口泱泱大国保不住祖宗的家业?难怪,一个腐败透顶的专制王朝拿什么去凝聚人心、振奋民气呢?相比之下,一个弹丸之地的日本岛国却可以在二战的废墟中迅速崛起,凭的是什么?那就是支撑社会脊梁的民族精神。中华传承五千余年的民族文化中,一直闪烁着“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以及“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的璀璨光彩。这一切,正是薪火传承的民族精神之源。记得,在一个国家的博物馆里铭刻着这样的话:一个遗失了自己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我们是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啦。
  本文小作者以翔实的论据、精湛的文笔、充沛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呼唤国人保护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明确主题。
  
  选材点评
  文章为了表达旨在批评一些人只重物质获取,而摒弃宝贵文化遗产这一不良倾向,用有力的一问“除了珠宝,还看见了什么”贯穿全文,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为此,作者列举了一些古人对前人遗迹尊重的事例,对比今人的浅薄昏昧;以古人对传统文化的崇拜继承,对比今人的精神颓废空虚。文章还联系现实,指出一些人打着“申遗”的幌子,而行沽名钓誉之实,暴露一些人只重表面形式和对文明精髓的庸俗无知。
  
  语言点评
  本文的语言凝练、深邃,在情感丰富的表达中时时闪现犀利的论辩词锋。文中重点运用了对比分析论证方法,使正反两方面相形见绌,有力地凸显出自己鞭挞的目标。
  
  布局点评
  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论证——归纳结论为行文线索架构全篇。层次清晰,中心明确。
  开头部分,从有人提出挖掘乾陵引发议论,指斥人们偏重物质而轻视精神的奇怪现象。
  中间部分,列举事例,在正反对比中,分析论证了古人和今人在对待传统文化态度上的截然不同。同时联系现实指出个别人在“申遗”问题上表现出的浅薄庸俗。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反对那种丢弃传统文明的“爱国”行为,呼唤人们珍视民族文化传统。
  
  写作建议
  本文写作的成功,一方面在于富有文采的情感表达,一方面在于作者丰厚的文化积淀。这两方面都离不开平时的广泛阅读和辛勤练笔。阅读此文,你是否认同编辑的看法呢?欢迎来信发表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