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7年第9期

紫黑的记忆

作者:胡鲁艳




  枝头缀满,紫黑的,如黑宝石的桑葚;树底躺着,紫黑的,满脸紫黑的精灵。——题记
  忆起童年的五月,总是忘不了那段“紫黑”的趣事。
  渡过清粼粼的常山江,江对岸是松软的沙滩地。柔情的沙滩孕育出一片绿葱葱的桑树林。我不知道这些桑树生长了多久,只见它们个个都有大碗口粗的枝干,高大的个头,最大的一颗竟像梧桐树那么高。
  五月的一天,姨妈打电话过来说,沙滩上的桑葚已经熟了。
  中午刚吃过饭后,我便叫上弟弟、同学月庆和月庆的弟弟小凯一起去采桑葚。岸边,静静地停着一艘渡船。五月,人们都有午睡的习惯。船夫还在船舱休息。我们四个小鬼一个挨着一个踏过竹墩跳上船去,商量派谁去唤醒休息的爷爷,好让他渡我们过河。最后这重大的任务自然就落在小凯的头上,因为船夫就是小凯的爷爷。小凯悄悄地走进船舱,爬到床上,揪起爷爷的胡子,就“嘻嘻”笑了起来。“哎哟!”爷爷摸摸自己的胡子笑道:“你这小鬼,揪爷爷的胡子,还这么开心!”“爷爷,我们要过河,采桑葚吃!”小凯用他那细细甜甜的嗓音向爷爷下达了“命令”。爷爷伸伸懒腰,笑着说:“好——好——”说着就拿起竹篙。我们高兴地说了声“谢谢爷爷”,便急匆匆地走到后船板上……
  船轻轻的一个震动,到岸了。上岸后,我们拿出装在袋子里的塑料袋,然后一蹦一跳地奔向桑树林,向着美味的桑葚进攻。
  远远地我就看见桑葚像珊瑚珠似的镶在桑枝上:粉红的、淡红的,最耀眼的还是那紫黑的。望着它们,馋涎欲滴的我们各自迅速展开了行动。
  我一眼就望见枝头那颗又紫又黑的桑葚,立刻踮起脚尖,用力攀下那高高的枝条,可怎么也够不到。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跳了起来,刚要触到那颗黑宝石,便被爬在树上的弟弟轻易摘走了。我瞪大眼睛望着弟弟,他却在上面坏笑着,嘴里含着那颗我垂涎已久的黑桑葚……
  “姐姐,别心疼了,你看,这边的枝头还有许多更好的呢!”说着,他把一个枝条压下来,说:“姐姐,你就在下面摘吧!”我开心地笑了,抖抖手中的塑料袋子,贪婪地采摘着那一颗颗的黑宝石……塑料袋快装满时,我对弟弟说:“鲁伟,你也累了吧?下来休息一下吧!”接到“命令”的弟弟敏捷地跳下树来。
  我们拎着手中的珍果,看到月庆姐弟俩在树下正吃得津津有味呢。仔细一看——天哪,他们两个手中、嘴里竟然都是红红的桑葚,而且还边吃边连声赞着“好吃!好吃!”呢。谁都知道,成熟的桑葚是紫黑的,可他们……
   我指指他们手中的桑葚说:“这红红的,也算好吃?”说着,把手中紫黑的递过去说:“尝尝吧!”月庆用惊讶的眼睛望着我,拿起一颗放进嘴里:“哇!好甜啊!”小凯一听说甜,便张牙舞爪地直奔我的黑色珍果。我说:“一起吃,我们坐下一起吃!”
  ……不一会儿,再看我们的脸上、手上,都染上了紫黑的浆汁,人都变成了紫黑的精灵。
  后记:这段紫黑的记忆,现在只能用心回味,但进军紫黑的一切过程都已无法重新感受了。因为河上已经架起了雄浑的大桥,渡船已不在了;桑树林也变成了采沙场,哪儿还有我的紫黑珍果?
  推荐理由
  作者用生动流畅的文笔,满蕴真情,写出了对少年时期一段快乐甜美的采桑葚生活的追忆。文章开篇用题记,不但含蓄而巧妙地点题,给文章的切入定位,而且巧妙地交代了抒情叙事的缘起;本文的最大特色,是作者结尾巧妙运用后记,写出了对那一片给予她无限童年乐趣的桑树林因为村民追求经济利益而遭毁坏的怅惘,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意蕴深长。
  (指导教师 邱筱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