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7年第9期

素材金库

作者:唐惠忠 编




  成功的基石
  一位穷困潦倒的年轻人,在别人开的一爿商店当伙计。一次,一个妇女买纺织品时多付了几美分,他步行10公里赶上那位妇女退还了这几分钱。又一次,他发觉给一个女顾客少称了四分之一磅茶叶,他又跑了好几公里给她补上。
  他在当邮务员的同时,还替人劈栅栏木条挣零花钱。一个寒冷的早晨,他走出家门时,看见一个年轻的邻居用破布裹着光脚,正在劈一堆从旧马厩拆下来的木料,说是想挣一块钱去买双鞋。他便让那青年回到屋里去暖暖脚。过了一阵子,他把斧子还给了那个青年,告诉说木柴已经劈好,可以去卖钱买鞋了。
  有一次,他当测量员在彼得斯堡测量后,故意把一条本可以笔直的街道设计成为弯的,是为了保全一个穷苦的孤儿寡母家庭的住房。如果把街道建成直的,这可怜的一家人岂不要露宿街头!
  这位一贫如洗、地位卑微的年轻人在25岁时通过竞选当选为议会议员。1860年5月,51岁的他参加总统竞选,在全国代表大会上,“拥护劈栅栏木条候选人”的呼声终日不息,最终他击败了对手,成为美国第16届总统。他便是被马克思誉为“全世界的一位英雄”的亚伯拉罕·林肯。
  点 击
  应该说,除了林肯的不屈不挠、坚持不懈、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外,同情弱者、无私善良的崇高美德,为他奠定了成功的基石。
  
  突破时间
  有人调查了100位世界名人的成功经历,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他们的成功经历并非按照一般的模式进行,在成功者眼里,时空限制并不能左右他们。
  这些名人包括莫扎特、肖邦、爱迪生、奥斯汀、福特、丘吉尔和尤比·布莱克。
  莫扎特3岁已能弹奏古典钢琴,并能记住只听过一遍的乐段。
  肖邦在7岁的时候,创作了G小调波罗乃兹舞曲。
  爱迪生10岁那年,在父亲的地下室建立起一个实验室,开始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
  奥斯汀在21岁那年出版了世界巨著《傲慢与偏见》。
  福特在50岁那年采用了“流水装配线”,实现了汽车大规模生产,使汽车售价大幅下降,开始在全世界普及。
  丘吉尔81岁从首相位置上告退,回到下议院,但又赢得一次议会选举。他开始学画,并成功展示了自己的作品。
  100岁的爵士音乐钢琴演奏家、作曲家尤比·布莱克还举办了自己的专场音乐会,在逝世前的5天,他对别人说:“早知道我能活这么久,我会更加努力些。”
  点 击
  很多人都认为人在年轻时,因为精力充沛,常常朝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年纪大了,精力不够旺盛,常常力不从心,安身立命是最好的选择。实际情况却是,成功对一个人来说,并没有时间的限制,处于各种年龄段的人都可以大有作为。关键在于一个人的心态,心死了,那么一切都远去了。
  
  不欺小节
  为了准备人类第一次载人太空飞行,苏联宇航局从1960年3月开始招募宇航员,这期间训练了至少20名,最终选中了加加林。起决定作用的,是在确定人选几周前的一个偶然事件。
  在尚未竣工的陈列厂内,受训的宇航员们第一次看到东方号宇宙飞船。主设计师科罗廖夫问谁愿意试坐,加加林报了名。在进入飞船前,加加林脱下鞋子,只穿袜子进入还没有舱门的座舱。这一举动赢了科罗廖夫的好感。他发现这名27岁的青年人如此珍爱他为之倾注心血的飞船,于是决定让加加林执行这次飞行。
  点 击
  加加林脱鞋进舱这个细小的动作,赢得了“一步登天”的机遇。这也反映了加加林洁身自爱、尊重他人的品格。“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图大者,当谨于微”。不欺小节,才能驶向成功与辉煌。
  
  没有忘记爱美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德国的土地上到处是一片废墟。美国社会学家波普诺带着几名随从人员到实地察看。他们看了许多户住在地下室的德国居民。而后,波普诺就向随从人员问了一个问题:“你们看像这样的民族还能够振兴起来吗?”
  “难说。”一名随从人员随口答道。
  “他们肯定能!”波普诺非常坚定地给予了纠正。
  “为什么呢?”随从人员不解地问道。
  波普诺看了看他们,又问:“你们在每一户人家,看到他们的桌上都放了什么?”
  随从人员异口同声地说:“一瓶鲜花。”
  “那就对了!任何一个民族,处在这样困苦的境地还没有忘记爱美,那就一定能在废墟上重建家园!”
  点 击
  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在绝望中仍能追寻希望之花的人,是多么令人敬佩和振奋。
  
  跳出死胡同
  著名的心算家阿伯特·卡米洛从来没有失算过。这一天他做表演时,有人上台给他出了道题:“一辆载着283名旅客的火车驶进车站,有87人下车,65人上车;下一站又下去49人,上来112人;再下一站又下去37人,上来96人;再再下站又下去74人,上来69人;再再再下一站又下去17人,上来23人……”
  那人刚说完,心算大师便不屑地答道:“小儿科!告诉你,火车上一共还有——”
  “不,”那人拦住他说,“我是请您算出火车一共停了多少站口。”
  阿伯特·卡米洛呆住了,这组简单的加减法成了他的“滑铁卢”。
  真正“滑铁卢”的失败者拿破仑也有一个故事。
  拿破仑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后,他的一位善于谋略的密友通过秘密方式给他捎来一副用象牙和软玉制成的国际象棋。拿破仑爱不释手,从此一个人默默下起了象棋,打发着寂寞痛苦的时光。象棋被摸光滑了,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拿破仑死后,这副象棋经多次转手拍卖。后来一个拥有者偶然发现,有枚棋子的底部居然可以打开,里面塞有一张如何逃出圣赫勒拿岛的详细计划!
  点 击
  两个故事,两个遗憾。阿伯特·卡米洛和拿破仑的失败,其实都是败在思维定势上。心算家思考的只是老生常谈的数字,军事家想的只是消遣。他们忽略了数字的“数字”,象棋的“象棋”。由此可见,在自己的思维定势里打转,天才也走不出死胡同。
  无数事实证明,伟大的创造、天才的发现,都是从突破思维定势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