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7年第9期

文章:选准切口见脱俗

作者:石修银




  [背 景]
  文章如何新颖脱俗,走出平庸?如何才能厚实有力,走出浮浅?
  这是我们老师学生所关心的问题。欲使文章新颖厚实,方法颇多,而选好切口,是主要之法。有人说:“写作是切口选择的艺术。”此说有一定道理,切口的新颖脱俗,则使文章展现独特的景致,承载丰富的审美价值。
  [切口选择]
  小:半瓣叶上说人情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唯其小,故有新;唯其小,故能集中笔墨,议之深入,叙自鲜活。如此以小见大,文章才见厚实与出新。07年福建高考,很多学生这样写:
  (1)季节是生命的万花筒,每一次轮转,都让你看到眼花缭乱的美景……
  季节是美丽的笑脸,每一次呈现,都让你感到温暖……
  季节是欢快的精灵,每一次出现,都带给你无尽的惊喜……
  (2)春夏秋冬,是自然的四季……春夏秋冬,是历史的四季……春夏秋冬,是人生的四季……
  例(1)就“季节”泛泛而谈,难以表达自己对季节的思考;例(2)从三个方面谈起,比例(1)好些,但属三个不同领域的诠释,而季节又包含了四个季节,如此角度过大,就难以集中笔墨论证,也就缺失清晰的思想,缺失思想的力度。而一考生这样写:
  30年代,中日兵戎相见,关系进入严冬;72年中日建交,打开了坚冰,尤在改革开放后,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两国关系进入夏季;小泉执政时期,中日关系进入政冷经冷的秋季;现在安倍上台,改变了对慰安妇与靖国神社的态度,尊重了中国与亚洲人民的情感,两国实现了安倍与温总理的互访,中日关系进入了温暖的春季。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日本也深受战争之害,只有面对历史,相互尊重,两国才会走上花繁香溢的春季,让两国国人,让亚洲人民沐浴和煦春风。
   (《季节——中日关系的冬夏秋春》)
  文章审视中日的历史与现实,提出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殷殷期待。文章因此彰显脱俗大气。
  如此角度小巧,立意便见独特,文章也就厚实而迸发审美张力,予人清新的审美感受。
  ★启思:小口切入,思考发掘,拒绝泛泛而谈,文章也就厚实,也就有自己深刻独到的思想,也就为疲倦的阅卷老师带来几分清爽与振奋。
  少:一水独钓一江秋
  叙议集中,方见力度。切口一多,立意发散,文章也就浮浅,也就缺失厚实质感与审美张力。07年,一些学生写《季节》,就写“我爱春季,我爱夏季,我爱秋季,我爱冬季”,四季均分用力,800字的文章,难以讲透一个,亦就缺失厚实而见情感立意的浮浅。
  06年《谈意气》有两种写法:
  (1)我们要有舍我其谁的意气,使自己奋起/我们要有献身理想的意气,使自己勇敢/我们要有勇于探索的意气,是自己获以发挥潜能的金钥匙。
  (2)舍我其谁的意气,使人奋起/献身理想的意气,使人勇敢/勇于探索的意气,是人们发挥潜能的金钥匙。
  结论同是:望尽人类千载悠悠的历史,凡成大事者,皆为意气风发、慷慨激越之人。让我们以舍我其谁的意气为帆,以献身理想的意气为舵,以勇于探索、勇于挑战的意志为桨,驾起人生的巨轮,向着成功的彼岸远航。
  显然,文章(2)的中心只有一个:意气,作用不在小,凡欲成大事者,必有意气之勃发。而文(1)则是写我们应有三种意气,显然文章是在表达三个论点,如是,文章虽不叫离题,却可谓是缺欠说理充分而见浮浅之作。
  同样,议论文分论点的切口过多,也使文章缺失厚实与力度。如一文章《一切从零开始》,考生如此写:一切从零开始,是给自己一个机会/一切从零开始,是给别人一个方便/一切从零开始,是理性执著/一切从零开始,是弃旧图新/一切从零开始,是再接再厉。
  似此,800字左右的文章,分论点就有五个,文章分析也就难以深刻,难能厚实有力。于是800字的应试作文,文章的分论点应不宜超过3个。
  ★启思:张玉庭教授道:“两点论不如重点论。”800字的文章应有清晰透亮的思想,着力一点,聚焦叙议,文章才见厚实;千万不可蜻蜓点水,或面面俱“道”。
  新:自成一家始逼真
  文章应新颖脱俗,也就要有新鲜的切口,拒绝人云亦云,拒绝写作的惰性平庸,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思考,予人思想的震撼与清新的感受。
  “心晴,天就晴”为题的作文,考生基本上都在写“给自己以晴朗的心空,给自己以乐观的心态,就能为自己事业开辟广阔的空间”,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而一考生则写“我心雨的时候,母亲的天就雨;我心晴的时候,母亲的天就晴:母亲永远牵系我的心”,文章从他人(母亲)的角度切入,濡染深情,文章也就新颖脱俗,蕴蓄独特而丰富的审美价值。
  2001年高考,大多考生从个人品质层次书议“诚信”,畅谈诚信的重要,大讲诚信于今天市场社会的不可或缺;而一考生写的《培养听真话的耳朵》,则是从生活中探寻“相当多的人说假话”的原因:“我们某些人缺乏听真话的耳朵。”提出自己的看法:
  要求多数人用生命支撑讲真话的勇气是不现实的,也是不道德的,因此要形成讲真话的好风气,首先就得培养听真话的耳朵。
  此考生以独特的视角审视生活,有着独特的审美感悟,使文章立意新颖。“我思故我在”,如此有自己的思想,有思想的张扬,便是展现鲜活生命的存在,展现青春张扬的个性。
  ★启思:“写作,是创造性的心智活动”,作文就要拒绝庸常与惰性,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与思考,予人思想的震撼与心智的启迪。
  高:居高思自远
  审美低俗之作,则见文章质感的浅薄,折射生命的暮气、俗气与小气。切口应高,应捕捉与切入展现高尚审美情趣与时代高端的社会之景、生活之景,进而思考品味,表达对现实、对时代的深邃思考,表现高尚的审美情趣与大气的生命追求;而不应切入生活低级俗气之态而津津乐道。
  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话题作文“心灵的选择”,一位考生写屈原受社会风气影响、紧跟时代步伐而否定自我,大胆作出重新选择,拜金庸笔下的韦小宝为师,通过阿谀奉承担任了钦差大臣一职,并被皇帝委派去查抄多尔衮的家产,“眼珠一转”自己截下了余下的三千万两黄金,见到多尔衮两个如花似玉的女儿被带了上来,屈原眼睛都直了,口水不知不觉地顺着嘴角流了下来,不费吹灰之力又把她俩搞到手。
  这位考生从想象的故事“新编”切入,想象“屈原贪婪庸俗的心灵选择”,表现“屈原的自私猥琐”。似此“恶搞”的切口,不仅扭曲了历史的真实,也表现出审美情趣的低俗与无聊。
  07年福建一些考生写“季节”,就写儿时的四季,写“春季我在小溪嬉水,夏季我在草坡吹笛,秋季我在山上摘果,冬季我在雪地滚球”。如是以儿时趣事作切口,没有表达与高三年龄应有的思想与情感,文章也就表现审美品位的低幼平庸。
  找准历史或时代高端的切口,文章也就高屋建瓴,展现作者广阔的视野与胸襟,展现写作生命的大气。07年,一福建考生感悟中华历史与现实的“季节”,感悟出华夏季节中“夏季的缺失”,其中道:
  华夏的初夏,究竟是缺失的季节,还是迟到了呢?“五四”以后又是一番肃杀,又是一个秋。鲁迅先生笑或暗笑,竹枝式的指节轻敲,道出的仍是:“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但审视当今,当年的博斯年、罗家伦、段朋锡的书生意气,竟是亘久难见了吗?他们老去,留下的仅是那些苍老保守的青年?中华的季节中,难道夏真正极短极少又极无可寻吗?
  文章以中华历史与现实“夏季缺失”为切口,表达于历史于时代的深邃思考,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意识与鲜明的时代意识,予人强烈的思想震撼。
  ★启思:“少年立志当拿云”,少年,应有广阔的胸襟与远大的抱负,拒绝生命的无聊与浅俗,关注现实,审视社会,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深邃思考,使文章具有厚重的审美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