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7年第7期

和谐社会和而不同

作者:张 莉




  “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对于我们来说已不陌生。在我看来,构建“和而不同”的和谐社会较“和而同”而言,其实更为合适。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崇尚为政仁和,为人谦和,民风纯和,家庭和睦,“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但是,中华文化中“和”的前提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的源头,可追溯到公元前800年左右的西周末年,当时郑国的史伯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周语》)的思想。到了春秋末期,齐国的晏婴以“和羹”、“琴瑟”为例,进一步阐明了和与同的差异,认为只有承认不同,才能“相成”、“相济”,否则,“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左传》昭公二十年)与晏婴同时代的孔子,采纳了这种和同思想,将其作为区别君子和小人的一个标准,谓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和而不同,是承认多样,承认差别,承认不同。说明“和谐社会”也是有差异,有矛盾,有冲突的,只是这种矛盾冲突不发展成激烈的对抗而已。
  试想,如果没有差异,没有不同,所有人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以相同的速度前进,因为和而同,无论是多么地坚持努力,又或是如何如何地自我散漫,结果都不会改变,任何人都不可能领先别人一些或是落后于人一点。这使我联想到最近校运会上老师的拖拉扳接力和障碍接力比赛,四人或八人横向排成一排,相邻的两人左脚踝或右脚踝互相绑在一起齐步走,不是有一些组摔倒在地吗?这样的活动,比赛协调性是可以的,但很难出得了速度,纵然出了一点速度也是玩玩而已,中看不中用。
  不可否认,一个没有差异、没有社会冲突的社会,确实令人向往。但这样的生活未免太缺乏个人追求,太缺乏社会的活力和发展的动力了。无论是差异还是和谐,它们都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因此,真正的“和谐社会”必定以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为前提,努力追求让社会中的所有人各尽所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目标。
  新中国的历史也同样告诉了我们这一点: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曾经追求建设一个同质的社会,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消除了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经济和社会差异,每个家庭的物资都定量分配,然而结果众所共知,经济不但没有得到任何有利的发展,反而远远地落到先进国家的后头。
  再者,从个人的角度而言,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也都同样希望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以证明自己的独一无二,而不是让“和而同”给自己套上与所有人都相同的外套,被淹没在茫茫人海。
  我们所追求的“和谐”是相对“不同”而言的,如果每个人都用同一种声音说话,用一致的步调前进,用同一种思维方式思考,那么生活就太过单调而索然无味了。只有不同的音符才能奏出和谐的乐章,只有和而不同,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
  
  主题点评
  
  这是一篇以构建和谐社会为话题的学生作文。按照传统的习惯性思维,要创建和谐社会, “和”是绝对的,是第一位的。因此,许多成年人自然想到过去那种强求一律的大“统一”。人们的思想方法、思维模式、语言行为、生活习俗等等都要一致。想当年,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就是这种状态:男女老少一律黄军装,说话不离毛语录,人人都跳“忠”字舞,八亿人同唱八个样板戏。在“自力更生”口号下,国外的一切统通拒之门外……这种思想绝对化的结果是全国统一没饭吃。现在青少年已经被隔在历史的另一岸,很难理解那些怪事了。现在的朝鲜,就是这个样子。
  这一积弊直到80年代的改革开放才有所改变。然而,由于长期极左思潮的影响和灌输,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往往头脑里还残存着那种僵化思维。在主张思想解放的今天,如果这些人仍在领导岗位指手划脚,说不定还会导演出什么好戏。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不汲取历史教训,学人所长,补己之短,就很难把事办好。
  本文小作者虽然阅历不多,但能以开阔的视野,纵观天下,说古论今,以自己独特的角度阐释了“构建和谐社会要和而不同”的道理。材料丰富,见解深刻,文章主题具有超乎同龄人的认识水平。
  
  选材点评
  
  为了论证“构建和谐社会要和而不同”的道理,作者跨越时空,思接千载,搜集了大量的论证材料。先是援引大量古代哲人的有关论述,从理论的源头上展示了“和而不同”的正确依据。然后,分别以校运会上的生动事例和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消极教训,揭示了“和而同”的弊端,从反面证明了自己提出的观点。文章在选材上,还注意到在援引实例的同时,辅以必要的说理论证,从而增强了文章的逻辑力量。
  
  布局点评
  
  这篇议论文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论证——归纳结论的思路布局谋篇的。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中心突出。
  开头部分,针对社会上一些“和而同”的提法,作者针锋相对地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要和而不同”的论点。
  中间部分,具体分析论证要“和而不同”的观点。
  结尾部分,重申“和而不同”的道理,表达自己对和而不同社会的良好期待。
  
  语言点评
  
  文章的语言凝练深刻,富有思辨色彩。文章采用正面说理与引用反面事例揭示正面道理相结合的手法,从不同角度、侧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逻辑缜密,富有说服力。
  
  微瑕指正
  
  由于作者本人的经历所限,援引的事实例证还比较片面、单薄,不能深入问题的本质。比如,引用关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事例,阐释上还比较表面化。
  
  写作建议
  
  本文的突出亮点,在于对问题的见解比较独到深刻。同时,掌握的论证材料也比较丰富。
  生活本身每天都会告诉我们一些新东西,为什么你没有发现?因为要做到对生活的真正了解,就必须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必须有一颗善感之心。而这一切又都归结为理智、清醒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这就是所说的求异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