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7年第6期

枣 妮

作者:张 燕




  初二那年,班上转来了一位个挺土气的女孩,名叫枣妮。浓浓的眉毛,一双渴求知识的眼睛,脸色显得有些憔悴,穿一套显然不太合时的衣服。
  枣妞一来到教室,大家便议论纷纷,但是没有人和她打招呼。
  枣妮进来的时候我正为一道数学题苦恼,听到大家的议论,便抬头望了一眼。也许是枣妮见我望她,也许是感到了寂寞,她脸上绽放着甜甜的微笑。望着枣妮甜甜的微笑,一向以富有同情心自许的我马上报以微笑。与此同时,一种莫名其妙的冲动——也许是因为这道题太难而不想再纠缠了,想找个人聊聊——驱使我去接近她。在众目睽睽之下,我大大方方地走到了她的身边。
  “你……你叫枣妮,是吗?”我明知故问,因为老师早在枣妮来之前就介绍过了,“你的家是哪儿的?多大了……”
  对我这个陌生同学无聊的调查户口般地发问,她有些局促,但脸上依旧挂着微笑,小声地告诉了我,究竟说了什么,我也没听清,因为我的本意根本就不在这里。
  几天下来,除了我,几乎没有人同枣妮说话,而我大多是在很闷的时候才同她说话,但她却从来没有一丝的不悦,反而十分满足,大概是有人和她说话是一件难得的事,我的内心也就更加得意了。
  过了几天,我知道了枣妮的身世秘密,她爸妈都不在了,由奶奶带着,这并不是她告诉我的。
  这引起了我更大的同情,我希望能帮帮她,便将自己不用了的东西送给她,每当这时候,她总是说:“你自己拿着吧,也许以后还有用的。”她说这话时一脸的真诚。
  一次,我和她聊天时无意间翻开了她的东西,那是一个破旧的文具盒。她有些不好意思,脸微微发红。
  “咦,这是什么?”我发现一个由很多层纸包裹着的东西,拿起来划了划,纸上留下了笔迹,我明白了,原来这是她的笔。“这是你的发明吗?真有趣,能送给我吗?嗯,不,咱们交换。”
  随后,我从我的文具盒中找一支已经不常用的价格也不贵的笔递给她。
  她连忙摇头,说:“你要是喜欢,我教你做,笔你拿着吧。”
  “不!”我鬼使神差地说得很大声。
  枣妮的脸又一次红了。我没等枣妮表态,便拿着那支用纸卷成的圆珠笔回到了座位,很得意地放进了自己的文具盒。
  第二天,我发现文具盒里多了几样东西,一支是新的纸卷圆珠笔,另一支是我送给她的笔,里面还有一张小纸条。
  打开纸条,上面写着:“燕,认识你我很高兴。由于家里发生了变故,我要离开了,再次感谢你对我的帮助,我会永远记住你的,对了,里面有两支笔,一支是我新做的,一支是你的,我不能收你这么贵重的礼物。你不是想知道怎么做纸卷吗?把它拆开再卷起来就知道了。枣妮”读着这简简单单的几句话,我的眼睛湿润了,不知道是为枣妮的真诚还是为自己的浅薄,是对枣妮的愧疚还是对自己的愧疚。我原以为自己可以帮助枣妮,而现在看来,是枣妮在帮助我。她让我看到自己灵魂深处的卑劣。如果时间能够倒流,我一定要主动同她交流而不是一味地让她倾听我的诉说,我一定把自己最好的笔送给她而不是施舍。还有,我一定用自己真诚的微笑面对她的微笑。
  点 评
  一套不太合时的衣服,一脸甜甜的微笑,一支纸卷的圆珠笔,这是外在的枣妮;面对生活的窘迫,她是那样的坦然;面对朋友的要求,她又是那样的真诚;面对同学的帮助(她压根儿就不知道那只是施舍),她又是那样自然地拒绝,没有一丝做作,仿佛本来就该如此。这是内在的枣妮。作者没有刻意刻画人,却把一个乐观、真诚、自强不息的枣妮呈现在我们面前。文章运用了对照手法,“我”的虚荣、霸道与枣妮的真诚、善良形成鲜明的对照。不过,枣妮的突然离去着实让我们有点摸不着头脑。
  
   (指导教师 林长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