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7年第6期

谈意气

作者:湖南考生




  意气而不风发,意气而不相投,意气而不用事。
   ——题记
  
  意气风发,不免会盛气凌人,终不免会失其所与,君子慎取之;
  意气相投,别人不免投其所好,终不免被朋友在两肋插刀,君子慎思之;
  意气用事,不免落得让小儿传唱“和珅颠倒,嘉庆吃饱”的歌谣,身死人手,君子慎为之。
  古往今来,意气风发的人数不胜数。但往往就如一现之昙花,过眼之烟云,这“风发”过后,也就只剩下一场风,归于虚无。也许就是这风发,可能让你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如苏秦,都佩上了六国相印,够“意气”了吧,最终如何,最终被刺于齐国皇宫外;又如商君,都敢在太子太傅脸上刺字,够“风发”了吧,也不免死于自己的严刑之下。
  就如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更没有完全相同的性格。所以哪来真正相投的人呢?就如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算是君子相聚在一起,也不是因为相投的意气,而是因为相投的信念,相投的追求,相投的执着。相投的意气,终会因为不相投的利益而发生分歧,终成不相投的敌人。
  而对于意气用事的人,失去的远比得到的多。更有甚者,没有得到丝毫而失去所有。“元嘉草草”,最终赢得“仓皇北顾”,身死人手;破釜沉舟者最终哀叹“虞兮虞兮奈若何”,自取灭亡。为一时的意气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的人,在哪一个时代都不缺少。这可能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无论是意气风发,意气相投,还是意气用事,都如同我们手中的哨子一样,为了这些哨子,早已付出巨大的代价,为何不趁早舍弃而让明天变得灿烂些呢?
  孔子周游列国,带着数千门人,有时连饭也吃不上,可谓离意气风发甚远,可孔子却成了中国的圣人。田忌与孙膑,也不是因意气相投而在一起,可他们弹奏出了战国时代最美的音符。从古至今,成就一番事业的,更不会是意气用事。
  意气而不风发,意气而不相投,意气而不用事。过犹不及,平平淡淡才是真。
  
  简 评
  谈意气是命题作文。绝大部分考生的作文是从肯定第一、二个义项,否定第三个义项的角度审题立意。尽管内容上不全相同,但文章的立意明显的有雷同重复之感。但这位考生却能大胆地谈意气,带给阅卷者的是一种全新的感觉,一股清新的气息。这种清新,主要得益于文章立意的新奇。考生不顾题前三个义项的指引,不顾冒险可能带来的“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独具慧眼,舍弃常规的写作角度,选取常人“难以想到的题材和构思”,透过世相,深入底蕴,反向思考,从习焉不察的生活素材中挖掘真知灼见,从而有了全新的立意:意气而不风发,意气而不相投,意气而不用事。收到了出奇制胜,振聋发聩的艺术效果。
  
   (蔡雄辉 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