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7年第5期

关于“写作之苦”的素材

作者:苏艳霞




  刘海清 编
  
  厚积只因苦搜寻
  唐朝著名诗人李贺,为了寻找写作的素材,每天起得很早,背上锦囊、饭兜,骑上一匹瘦马,沿着小溪漫游。他细心观察周围的自然景物,即景吟诗,每逢吟出佳句就写在纸条上,放入锦囊中,直到天黑才回家。他妈妈心疼地说“唉!早晚把你的心呕出来才肯罢休啊!”,李贺在自己的诗里写道:“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足见他是怎样呕尽心血的,他只活了27岁。
  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为了创作《聊斋志异》,广泛搜集素材。他十分贫困,拿出衣物典当,用换得的钱,换回一些绿豆和茶,在家门口摆了一个茶摊,免费供给过往行人,行人饮茶喝汤之后,都要给他讲一个新奇的故事。久而久之,作家就积累了大量的原始写作素材,为创作《聊斋志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宋朝诗人梅圣俞也有一个诗袋,不论吃饭睡觉,还是外出游玩,总不忘带在身边。每有所得,便记在纸上,投入袋中,预备写作之用。
  
  苦耗生命终有成
  写作是一项异常艰苦的劳动,必须有充足的时间做保证。因此,古今中外的作家在利用写作时间方面惜时如金,废寝忘食。
  白居易夜以继日刻苦学习,“昼课赋,夜课书,闲又课诗”,三十余岁就成为当时文坛著名诗人。宋朝大文学家欧阳修在谈到自己写作经验时说:“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欧阳修连所有的空闲时间都没放过。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堪为泰山北斗,高山仰止。有人说鲁迅是天才,他自己却说,我哪里是什么天才,而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读书和写作上。
  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在其多年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九十余部作品,塑造了两千多个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他的作品被称为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他的创作时间是:从半夜到中午工作,在圈椅里坐上十二个小时,努力修改和创作。然后从中午到四点校对校样;五点钟用餐,五点半上床,而到半夜又起床工作。法国另一位大作家福楼拜,通宵达旦地写作,不到天明不会熄灯。久而久之,他的窗户就成了塞纳河上渔夫的灯塔,甚至从哈佛尔逆流而上,开往里昂的轮船,也确实把他当做了永不熄灭的灯塔。
  
  冥思苦想炼精句
  我国历朝历代,都有一大批苦吟诗人,他们的苦吟甚至令人不可思议,令人心惊胆战。杜甫的诗达到极高的艺术成就,尤其是诗的语言,更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形成了形象、逼真、雄浑、悲壮、奔放、瑰丽这种复杂的艺术风格。为了达到写作目的,他立下“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宏誓。唐朝田园诗人王维因为构思专心,神游象外,竟不知不觉走进醋瓮里,闹得一身酸味。另一位诗人孟浩然因为苦苦吟诗,竟连眉毛都脱落精光。唐朝著名诗人贾岛,更是个诗迷,连吃饭睡觉走路都在苦思苦吟,著名的“推敲”的故事就来自于他。他形容自己的苦吟:“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朝诗人孟郊说他自己:“夜吟晓不休,苦吟鬼神愁”。唐朝诗人卢让贤说他自己:“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些诗人为了创作技巧的圆满是怎样的呕心沥血和心力交瘁啊!
  
  励志苦读得益多
  晋朝大画家、文人王冕,幼时家贫,白日给富人放牛,读书不止,夜晚点不起油灯,便到寺庙读书,因其有长明灯。佛像森严狰狞,他全然不惧,通宵达旦苦读不辍。唐朝大诗人杜甫认为,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为了写好诗歌,经常彻夜读书,以致“口舌生疮,手肘成胝”,而致形消体瘦,未老先衰。宋朝著名学者司马光,为了不影响读书,用圆木作枕,只要一翻身,枕头滚走而惊醒,立刻读书,他的木枕被称为“警枕”。古代书籍有限,有些作家借到好书,便手抄苦读。宋朝学者晁以道曾手抄《公羊传》和《谷梁传》两部史书。宋朝大文豪苏轼,手抄《汉书》,为的是理解深刻,记忆牢固。
  英国作家威廉·柯贝特,家境贫困,他饿着肚子买了一本书——《一只桶的故事》,走到田野里,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读到深夜,就睡在田野里,次日清晨,鸟儿的叫声把他从梦中惊醒,他的全身都被露水淋湿了,寒冷和饥饿使他走路都很费劲。
  
  倾情投入苦人生
  福楼拜创作了世界文学名著《包法利夫人》,当他写到包法利夫人死的时候,禁不住坐在地上失声痛哭,边哭边说:“我的包法利夫人死了!我的包法利夫人死了!”巴尔扎克在写作《欧也妮·葛朗台》时,小说的主人公欧也妮自杀了,巴尔扎克愤怒极了,错把朋友当做凶手,大声斥责:“你,你使这个不幸的少女自杀了”,弄得朋友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