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7年第5期

警惕“三人成虎”的陷阱

作者:湖北考生




  “三人成虎”出自史书《韩非子》,用来比喻谣言或讹传广为散播,就会使人相信。据记载,庞恭和太子一起到邯郸做人质,庞恭深知许多大臣嫉妒自己的才能,一心想要排挤他,在临行前,他对魏王说:“一个人说城里有虎您信吗?”魏王说:“不信。”“两个说呢?”魏王说:“不信。”庞恭接着问:“那么三人说有呢?”魏王说:“信。”城里本没有虎,但三个人都说有虎,听的人也就信以为真了。这故事发生在古代,当时封建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权益往往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致残害忠良。然而,“三人成虎”的故事在当今社会不也是屡见不鲜吗?
  某公司老板十分器重下属部门的一个年轻人,决定好好栽培他,助他出国深造。可是,这名青年周围的同事却很眼红,当他走后,就故意向老板讲他的坏话,陷害他。老板起初也并不相信,时间一长,说的次数多了,也就渐渐默认了。等那青年回国后,就没有得到理想的重用。这个老板由不信谗言到相信诽谤,正是掉进了“三人成虎”的陷阱,而失去了自己的正确判断,不仅没有达到栽培年轻后辈的目的,也给自己的公司带来巨大损失,令人痛惜啊!
  细思慎悟,我觉得“三人成虎”的危害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自我嫉妒心的陷阱;一是听者由于缺乏辨识能力,掉进了别人所设下的陷阱。
  在我看来,妒贤嫉能几乎是每个时代都会有的事,但反映出了不同的社会风貌。楚怀王听信谗言,掉进了“三人成虎”的陷阱,流放了忠臣屈原,成为亡国的昏君而贻笑后人;北宋逆臣秦桧因一己之私,而运用“三人成虎”的陷阱,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抗金英雄岳飞,落得个跪于岳飞塑像前的下场,千年遭人唾骂;妒贤嫉能的庞涓,竟然用“三人成虎”的伎俩,设下毒计来陷害同窗好友孙膑,最终害人害己,死在了荒山野林中,令人不齿;明代宦官魏忠贤假借职权,遍设特务机关,专以“三人成虎”的毒计陷害忠良,铲除异己,成为祸国殃民的历史罪人——这些令人扼腕的历史教训,始终昭示着人们要警惕“三人成虎”的陷阱,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社会。
  中国有句古语:“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是防御“三人成虎”陷阱的最好武器。无论是一般人,还是领导者,都应拥有一个好心态,来对待周围的人或事。否则,就会被人利用,而掉进“三人成虎”的陷阱,人才因此被埋没,甚至对别人或国家造成极大的伤害和损失。作为领导者,更应全盘衡量,任贤用能,听取多方面的建议,才不会被谣言所蒙蔽。作为社会成员的一份子,我们更不该因自己一点的私心而算计别人,而应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以科学的眼光来辨别事物,让正义和善良支配自己的言行。
  “三人成虎”的故事,应成为我们为人处世的前车之鉴。也许随着陷阱的消失,心灵世界外将是一片海阔天空。
  
  简 评
  
  此文最大的特点,在于作者具有清晰的思辩脉络,使全篇充满了理性的光芒。文章起笔处,先用形象化的语言介绍“三人成虎”的来历,明其含义,为下文的论述做好铺垫;接着以一个现代事例,将论证的视野贯通古今;然后连用“楚怀王流放屈原”等多个典型事例铺排论析,鲜明地突出了中心论点。最后两段,既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又发出了“‘三人成虎’的故事,应成为我们为人处世的前车之鉴”的警示。
  综观全文,该考生深谙论证之法,尽显行文之巧。
   ( 唐惠忠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