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7年第3期

读“鹦鹉之死”有感

作者:李 铭




  一只虎皮鹦鹉,飞归大自然,几天后却饿死在硕果累累的树林里,可悲呀!
  这只虎皮鹦鹉饿死的原因很清楚,长期的笼养,使它过惯了“饭来张口”的生活,磨灭了它原有的锐气,再回到大自然时,已无能力觅食了。
  由此,我想起了作家涵逸写的报告文学《中国的小皇帝》。近些年来,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很多年轻的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不让“小皇帝”干活,哪怕是穿衣吃饭。这样的溺爱所产生的后果又是怎样呢?当然是孩子失去了自强的精神,缺乏自立的能力,承受不了任何风雨,一旦离开父母,“小皇帝”们就手足无措了。“鸡蛋没有缝怎么剥”的笑话早已为人熟知了。最近在报纸上又见到一则新闻:一名女生在上高中的第一天晚上就在宿舍坐了一宿,因为在家时妈妈曾说过:铺床应先铺报纸,再铺席子。可是她当时没有找到报纸,也就无法铺床,只好在床上坐了一夜。
  生活中的这些“小皇帝”与死去的那只鹦鹉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鹦鹉由于主人的禁锢和喂养,丧失了鸟的本能,回到大自然中悲惨地死去了;“小皇帝”们由于父母的溺爱,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在社会中终不能自立。有的一事无成,有的竟沦为少年犯。鹦鹉的死,是自然界“适者生存”规律的必然结果。“小皇帝们在社会中的境遇,则是给那些无知父母的一付清醒剂:这样的爱,其实是害!
  也许因为我是学生的缘故吧,我又从这件事联想到我国现在的教育,很多老师大都喜欢那些成绩好的“书呆子”。我认为,评价一个学生是否优秀,首先应考查这位学生的思想品德如何,其次是知识水平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社会的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一个青年学生不仅要学好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密切接触社会大课堂。只有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生活知识,不断开阔视野,才能增长实际才干。而现在有些老师不让学生到社会中去锻炼,一味地追求“升学率”、“高分数”,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充其量也是个高分低能的“活动书柜”,一旦离开课堂接触实际便一窍不通。我认识一位高中生,在学校里是尖子生,因为家里要盖一幢二层小楼,他父亲让他算算用料、资金等数据,他满头大汗忙了半天也没算出个结果,他父亲数落他,他振振有词:在学校没学过盖房子。”
  诸如此类的高才生,一接触实际问题便束手无策,不也与那只离开笼子不会觅食的鹦鹉有相似之处吗?请想一想,这样的人除了是别人的负担,对社会有什么用处呢?
  当今社会需要开拓型人才,而不需要高分低能的书呆子。所以,我们的教育要顺应历史的发展,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要多给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和实践机会,注意培养学生自强的精神、自立的能力,让他们真正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简 评
  文章从鹦鹉之死的材料引申到父母溺爱子女,学校只看分数不看能力的教育,阐明了一味溺爱、包办,是害了下一代的道理,用典型而生动的事例论述了这种做法的危害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到社会实践中去锻炼,培养自强精神、自立能力。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有很强的说服力。 (李阳海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