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7年第3期

“境界”命题作文导写与示例

作者:姜有荣




  文 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其实,不仅是参禅,为人,为事,为文,为艺……概莫如此。不同的人所能达到的境界不同,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达到的境界也不尽相同。而不同境界中的人,思想感悟是各异的。
  请以“境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如果把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的三重境界化入凡尘,即为“人生之初,纯洁无暇,看什么就是什么”“年龄渐长,复杂疑惑,看什么不是什么”“茅塞顿开,返璞归真,看什么又是什么”。其实,除了文题中的这位禅宗大师,诸多大家都曾对“境界”作过精辟的论述,清代学者王国维就曾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种境界,哲学家冯友兰也曾在《人生的境界》中提出了人生的“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种境界。从立意来看,有眼界才会有境界,有品味才会有感悟。为此,要写好本文,必须根植于一定的文化积淀和人生思辨,否则文章就很难写出思想的“境界”来。从构思来看,两种较为稳妥的方法是:横比和纵比。因为孤立、静止地说某人、某物、某事有境界,总给人以“贴标签”的感觉,而横比则可以让他人、他物、他事来衬托出“境界”,纵比则可以在动态的发展中展露出“境界”的提升历程,两种写法各有其妙处,但异曲同工。如果你能将上述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文章也就能“境界”全出了。
  记叙类
  
  境界江苏省阜宁中学周正亚
  
  当收音机里播出《光辉岁月》时,当我的目光再次聚焦于那篇感动世界的《我有一个梦想》时,我晒太阳时懒洋洋的心境突然被触动了一下。看着这篇演说词,我的思绪飘到了近半个世纪前的那个国度……遥想着那个感动黑人、黄人和白人的故事,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灵魂在升腾……
  马丁·路德·金出生在美国较安宁的北部,尽管在那里黑人也不可能有同白人一样的权利,但他生活得似乎还不错,他还可以上大学,甚至能找一份像样的工作。本来他完全可以生活得很惬意,但为了黑人明天的希望,他毅然离家去了南方……
  这时,我喝了一口茶。茶刚泡好,没什么味道,但我仿佛已感受到了那液体里的浑厚的力量。一切才刚刚开始,但我已看到了一个灵魂在慢慢升腾。放下茶杯,我继续思索着……
  在南方的日子既痛苦又充实。他做了牧师,然而他的使命不仅是“将世人引向天堂”,他还要拯救黑人,拯救这个国度。为了给黑人争取平等权利,他奋斗着,努力着,终于在那场轰动全美的“公交车事件”中成了黑人的领袖。接下来的斗争更加艰苦,他一次次被捕,又一次次地抗争……
  深吸一口气,呷了一口茶,茶已泡开,有点苦,可茶气已浸润到我的心灵。我的脑海里再次浮现出那个灵魂,但更圣洁,更伟大……
  1963年8月28日,是黑人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日子,他们在马丁·路德·金的领导下向华盛顿“自由进军”。在庄严的林肯纪念堂前,他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他们胜利了,黑人的春天即将到来……茶似乎越来越浓,颜色也越来越深……我终于有些欣喜起来,为那些可敬的人们。
  可是当我吸了一口茶气,颤抖着把茶杯放回时,落空了,只听“砰”的一声,茶杯碎了。下意识地看着那一页的末端,马丁·路德·金被刺!我惊住了,以为这是故事的结局,但当我准备收拾碎片时,一阵风吹过,下一页——黑人胜利了!
  杯碎,人亡,但风吹过,满屋茶香。马丁·路德·金之死,给人们留下了无限遗憾,可他的灵魂常在,精神永存,他已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为黑人而生,又为黑人而死。他是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更是人类精神的领袖……
  “I have a dream……”我双眼噙满泪水,喃喃地念着,我的心也随着那一缕茶香去朝觐这位人类精神的领袖,让自己人生的境界提升再提升……
  评 析
  本文中的“茶”是作者着意营造的一个意象,它在文中起到了两个作用:一是推进情节。伴随着“茶”的“淡——浓——杯碎——茶香四溢”,马丁·路德·金的“投身——抗争——献身——精神永存”的思想境界的升华历程也渐次展开,明暗两条线索,交相辉映,妙合无痕。二是化虚为实。作者在对马丁·路德·金思想历程的叙述中,胸中始终涌动着一脉情感的真气,但作者并没有直白地把它喷发出来,而是将它融进了对茶的细腻描绘之中,品茶即品人,茶之味即作者之情,这就将抽象的情感化为了具体可感的形象,含蓄隽永,回味绵长。 (姜有荣)
  议论类
  
  境 界 江苏省阜宁中学 王大宇
  
  伴随着《天龙八部》入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必修),金庸先生的武侠剧在国人中再掀狂澜。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何以能几十年长盛不衰?我想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金庸先生在几十年的创作中不断地锻造自我,超越自我,终使自己的作品臻至“凌绝顶”的境界。
  境界第一重:大侠郭靖
  武侠小说中的大侠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杀富济贫、除暴安良。梁羽生曾言,武侠小说可以无武,但不可无侠。金庸先生在他的早期作品《射雕英雄传》中便塑造了这样一位为国为民的大侠——郭靖。郭靖虽然在生活方面对黄蓉言听计从,但在国家大义方面却绝不含糊,助守襄阳十年,终成“侠之大者”。他作为金庸先生笔下第一位真正的大侠,的确做到了“独木柱长天,正气冲霄汉”。这也是当时武侠小说的固定模式:大侠必定正义凛然,光彩照人。小说在铺展到第二次华山论剑后,留给我们读者的是带着神的光环的郭靖和他的铁血丹心。
  境界第二重:苦瓜狄云
  武侠小说之所以被称为成人的童话,是因为它充溢着天马行空的想象、浪迹江湖的飘逸和惩恶扬善的快感。但它的现实意义究竟何在呢?于是金庸先生按下云头,将目光投向了社会的阴暗面,开始直面淋漓的鲜血。在金庸先生的中期作品《连城诀》中,他便向人们展现了一个阴云笼罩、人人因贪欲无所不用其极的江湖。在这个世界中,独存的一个老实人便是狄云。狄云不是侠,而是一个大苦瓜,他在这个充斥着江湖险恶的世界中吃尽了苦头。诚然,大侠可以用绝世武功铲平世间不平之事,但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普通人只能像狄云那样在困境中苦苦挣扎。至此金庸小说已经露出与别人不同的特质,从而在众多新武侠小说中卓然独立。
  境界第三重:小人韦小宝
  这是金庸先生封笔之作《鹿鼎记》中的人物。如同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终结了骑士小说一样,《鹿鼎记》通过一个与大侠相对立的小人物韦小宝,嘲讽了武侠小说中披着炫目外衣的大侠。现实中如大侠一样快意恩仇是不可能的,人们更多时候只能渴求一个基本的人生底线——生存,也正缘于此,有人甚至认为韦小宝的形象将比阿Q在文学史上更加璀璨夺目。韦小宝这一形象背后所蕴含的中国文化人格十分值得研究,只是在武侠仍然大行其道的今天,人们还很难对此有更深层面的开掘。但无论人们认同与否,“鹿鼎公”这一封号将会长久地嘲笑着大侠,警示着小人。
  至此,金庸先生功德圆满,“金盆洗手”。他给世人留下的是中国通俗文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学苑地上的一朵奇葩——金庸武侠小说。
  从大侠到无侠再到反侠,金庸经历着思想境界的不断嬗变,而他的作品也在这一嬗变中臻至世人无法企及的高度,这或许就是金庸武侠小说的魅力所在吧!
  评 析
  本文的机智体现于“三点一线”的构思。金庸武侠小说“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洋洋十四部,逐一论来,谈何容易?作者在巡天鸟瞰后,把金庸的作品切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大板块,并从中遴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三部;更为机智的是,作者又进一步将目光聚焦于郭靖、狄云、韦小宝三个人物身上。从“十四部”到“三部”再到“三人”,“化繁为简、化大为小”的构思使文章的笔力高度收缩。如果说“选点”显示出作者构思的睿智的话,那么“穿线”更显示出作者构思的功力。作者在对三个人物的悉心解读后,从中探究出了金庸武侠思想“大侠——无侠——反侠”的嬗变轨迹和武侠作品“武林神坛——现实世界——社会底层”的皈依历程。这条内在的思想红线“一线串珠”,将“三点”紧紧地绾系到了一起。返璞归真为“武”之至境,亦乃“文”之至境,金庸的武侠小说也正是沿着这条“皈依”之路臻至世人无法企及的境界,从而也将本文的主旨推向了一个峭拔的高度。 (姜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