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7年第3期

满分作文:你该往哪里去?

作者:洪方煜




  满分作文经过几年的热炒,已成为高考中一道独特的景观。但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有些省份的满分作文显得名不副实,有出于宣传的炒作倾向。到了今天,已大有泛滥趋势。在一些阅卷者看来,如果哪个省不打几份满分作文,就难以向全省考生交待。其负面影响是致命的:不少考生再也静不下心来按部就班地练他的作文,而是一到高三,就去买几本满分作文书,学几套秘诀,以此来应对即将到来的高考。如此急功近利的做法,与作文训练的本意背道而驰。伫足审视这几年的满分作文,主要有三大流弊:
  
  一、讲究形式的创新
  
  好的形式能为内容添加神采,这谁也不能否认。但自从2000年的《四幕剧》、2001年的《患者无诚信的就诊报告》、2002年的《赤兔之死》、2003年的《用双眼看世界——网络个人主页设计》等满分作文出来后,全国上下不少考生纷起效仿,剑走偏锋,一味追求形式的创新,不再注重内容的选择,一时间,日记、书信、短剧、会议记录、个人发言、通读报道、规则说明、广告策划……各种体式满天飞,触目所见皆是题记、后记。尽管不乏少量的优秀作文,但大多都是为了形式而形式,少有实在而充实的内容,有些文章因为体式的割裂不堪卒读。
  
  二、追求华丽的文采
  
  在高考各项评分标准中,大多老师有个共同的倾向:语言权重排第一。文不通字不顺的文章,哪怕结构完整,材料丰富,阅读老师很难给他一个二类卷。相反,如果文采飞扬,语言灵动四溢的文章,尽管逻辑不太严密,结构不很清晰,阅卷老师总以他的写作功底尚好为由给个二类卷。于是,考场作文中涌出了一股不好的风气:动辄来个排比比喻段,尤其是文章的开头,更是铺云织锦,流光溢彩。但只要我们仔细一琢磨就会发现,许多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去掉以后,根本不影响主旨的表达。换言之,这些段落是为文采而文采。更有甚者,许多考生干脆准备几个历史人物,事例的铺叙事先都已准备好——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大气磅礴,真情浓郁,文采斐然——当然,这些事例往往可以一材多用,只要结尾加几句话朝话题方向拉扯一下即可。于是乎,近几年的高考出现了许多以历史人物为主要题材的三段式结构,其本质,都是事先有所准备的套作。高考作文中出现了“伪文采”、“伪大气”、“伪真情”,于今为烈。
  
  三、缺少自我的感悟
  
  文学是反映社会、表现自我的。对于初学写作的大多数中学生来说,应鼓励他们“我以我手写我心”,让他们写自我真切的感悟,写真实的内心世界。但从这几年的满分之作来看,相当数量的作文是空发“思古之幽情”,借历史人物说事,不联系现实,不表达自我,不关注民生。文章的观点,不是来自于自我感悟,往往是贴标签式硬粘上去的,总给人材料是材料、观点是观点的感觉,没有做到水乳交融地化为一体,非常生硬。文章所缺少的是一条贯穿始终的线——感情的,逻辑的,内在的。
  那怎样的作文既能做到有文采,又源于自我感悟,并有很强的逻辑性呢?下面不妨以2005年广东省的满分作文《纪念远逝的曼妙红颜》为例加以阐述。
  
  纪念远逝的曼妙红颜广东一考生
  
  我以心的维度仰视李清照清丽瘦削的背影,倾听她渐行渐远的跫音,俯身捧起历史长河中积淀的瑰宝,以此纪念我心中的李清照,纪念那远逝的曼妙红颜。
  我追寻易安的足迹,追寻那个天真矜持的宦门少女的身影,追寻那个才情过人、婉约清丽的闺阁女子的倩影,追寻那个终日凝眸、柔肠愁结的思妇的背影,追寻那个颠沛流离、晚境凄凉的落魄红颜。
  我走进那个书香飘溢的庭院,探头窥见正值豆蔻年华的易安。她来了,迈着小碎步,拈着香汗巾,顾盼生姿,眉宇间自有一种风采。她看见院中伫立着一位陌生人,不禁心慌,未语脸先红,急急“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我站在她身后,目送她消失在宅门拐角处的背影,目送这位天真矜持的宦门少女,我头望天高云淡处,雁过无痕。
  我流连在露浓花瘦的塘边,看尽塘中的绿肥红瘦,看见一位婉约清丽妙龄女子泛舟湖上,误入莲花深处,桨声泠泠,“惊起一滩鸥鹭”,是易安。此时的她双颊微红,高唱“兴尽晚回舟”,双桨轻摇,向莲花更深处漫溯。我站在她身后,目送这位沉醉不知归路,薄汗轻衣透的女子。我远眺,藕荷连天,江月满星辉。
  我伫立在烟波浩淼的江边,望江楼上,那个终日凝眸、柔肠愁结的思妇,还是易安。多少次,她送夫千里;多少次,欲说还休。花自飘零水自流的黯然神伤,有谁会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相思闲愁,有谁体会?载不动的许多愁,有谁分担?如今物是人非事事休,怎能不欲语泪先流?纵有横世才情,身为女子,易安却更加希望与丈夫朝夕相对,比翼双飞,无奈不如意事太多太繁,红颜渐老。易安多少次独坐幽寂冷清的院落,看尽西风卷帘的无情,失落在人比黄花瘦的伤感中,也由此留下了千古传颂的诗篇。我站在她身后,目送她消失在满地黄花堆积的深院中,目送这个千古丽人。
  此时,我徜徉在蓑草连天的野外,看尽征鸿,怎奈梧桐更兼细雨,心中易安的形象愈加明显。风中的梧桐颤抖着深深的寒意,低泣着岁月的沧桑。我似乎听见易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低吟,看见晚来风急中,易安斟上三杯两盏淡酒独酌。哎,我能拂去葡萄枝上的落叶,却拂不去你心中荡起的尘埃;我能抚平黄土上朔风奔过的痕迹,却抚不平人事变迁、韶华飞逝在你额上刻下的确记良印呵。
  心中的易安渐行渐远,我想留住这位宋朝走来的曼妙红颜,却无法挽留。聊作此篇,以纪念我心中的李易安,纪念远逝的词魂。首先,从文采看,文章天衣云锦,溢采流芳。但作者显然不是为引用而引用,为文采而文采。单从对古诗词的借鉴来看,其熟练地做到了借鉴的三种境界:一是直接引用,如对李清照词“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句的直接移用。二是化用整合,如:花自飘零水自流的黯然神伤,有谁会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相思闲愁,有谁体会?载不动的许多愁,有谁分担?如今物是人非事事休,怎能不欲语泪先流?三个问句一口气整合了李清照《武陵春》《如梦令》《一剪梅》三首词,非熟读李词者不能为之,显示了深厚的功力。三是化用诗词的意境,这是借鉴的最高境界,如文章的倒数第二段,化用了李清照《声声慢》的词境,令人真切地感知了李清照晚年的凄凉、悲苦。这三种借鉴的境界,显然是那些为文采而文采的人所无法企及的。
  其次,作者在文采精华之中,非常注重行文结构的编织。文章首段点题,结尾与开头遥相呼应,升华主旨,首尾浑成一体。主体部分,文章的第二段以“追寻足迹”带出了四句话,借以引领接下的四个段落,写了李清照的四个人生阶段:天真的宦门少女、清丽的闺阁女子、终日凝眸的思妇、落魄凄凉的晚境。四个阶段部分,作者分别用李清照四首词为经:天真的宦门少女对应的是《点绛唇》,清丽的闺阁女子对应的是《如梦令》,终日凝眸的思妇对应的是《一剪梅》,落魄凄凉的晚境对应的是《声声慢》。作者还以李清照同时期的其他词为纬,四个阶段经纬交错,演绎了她多彩的四个人生片断,结构之精巧,令人拍案叫绝。
  再者,作者时时不忘在纪念中打入自己的感悟,并以此作为内在的红线,串起文章的几个部分。文章开头以心的维度“仰视”、“倾听”、“俯身捧起”,表明自己对李清照的纪念,正文则以追寻为内在的情感主线,写自己的“走进”、“流连”、“伫立”、“徜徉”,内在线索与外在结构互相呼应,情理并茂。文章构思之严谨,可见一斑。
  这篇满分作文告诉我们,写文章并不是以外在的体式或表面的语言的哗众取宠而取用,而应切切实实提高自己的素养,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文章中抒发真情实感,写出真正有文采的作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