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7年第2期

户外桃花

作者:王亚云




  我家门前有一株桃树。
  春天,桃树还没发芽,桃树就开花了。粉红粉红的花儿挂满枝头。那花有的怒放,有的含苞,一阵春风吹来,夹带着淡淡的香气,让人闻到后舒畅极了。
  在我们村子里,桃树是很少的。所以在学校里,如果有谁带一枝桃花去的话,同学们都会很羡慕他。教我们语文的是个女老师,她也很喜欢桃花,若把桃花送给她的话,老师会很开心地朝你笑笑,而且还会亲昵地摸摸你的头。
  因此,我就经常地带花枝去学校,送给要好的同学,送给老师。有桃花的日子,我每天都能享受到羡慕的目光。我很开心。
  有一天,我又要去折桃花枝,妈妈说:“云儿,你尽摘桃花干嘛?摘光了花就不结果了。”我没说什么,等妈妈走后,我又折了几枝更大的花去学校。
  就这样,桃花就被我折得差不多了。在学校里,我过得很快乐。老师高兴的笑容,同学们渴望又羡慕的眼神,让我发现自己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可惜有桃花的日子并不多。时间飞逝,转眼到了秋天,这该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可是我家的桃树上却只零星地挂着几个被虫子咬得千疮百孔的桃子。母亲默默地望着树,叹了口气走了。我瞪着树,似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学校里,几个有桃树的同学都带来了鲜红熟透、香甜可口的桃子来给大家品尝,老师和同学们都吃得津津有味。有同学记起了我春天送给大家的桃花,问我:“你家的桃子呢?”我无言以对。
  这事情已经过去许多年了,可在我的脑海里却是记忆犹新,永难忘记。我明白,当初我就是因为一个小小的诱惑而失去了本该收获的果实,尽管这诱惑并不低俗。以后的日子里,当我看到有同学穿上时髦的衣服,引得众人注目时,我想,我再也不要这“桃花”带给我的那种羡慕的眼光了,当有同学考试作弊得了高分,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敬佩时,我提醒自己,秋天的桃子才是沉甸甸的。
  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沿途一定还会有更多更大的诱惑在等着我们。名誉、金钱、地位和各种各样的享受……它们会在不知不觉中让人偏离了人生的奋斗目标,违背了人生的真谛。这时,我们千万别忘了,我们需要的是秋天的香甜的桃子,而不是能引来羡慕眼神的桃花。
  
  教师点评
  这是一篇以“诱惑”为话题的习作。文章的立意并不特别高深,但作者能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选取素材,并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做到以小见大。叙事不枝不蔓,先突出桃花带给“我”的诱惑,后写因折桃花而失去收获的果子;议论能有层次地展开引申,并能“就材取喻”,以“桃花”来比喻人生中的各种各样的诱惑,语言清新可人,避免了“八股”腔调。
  (沈青林)
  
  编辑点评
  主题点评
  生活在花花世界的凡夫俗子,有谁能摆脱声色犬马的诱惑?生活中,几乎一切令人赏心悦目、适意骋怀的东西都可能把人捉弄得晕头转向,乃至失去正常理智,做出错误抉择。这篇以小作者的亲身体验为素材写就的以“诱惑”为话题的作文,具有较强的主题意义。文中“我” 家的门前有一株开满鲜花的桃树,由于惑于桃花为自己带来虚荣,便肆意折取并带到学校送人,因而得到老师的青睐和同学们的艳羡。然而,虚荣不会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幸运。当秋天到来,别人家的桃树硕果满枝的时候,自己家的桃树上只挂着几只被虫咬过的桃子。
  文章并没有停留在对果实收获多少的思考上,作者由此深入地展开思维联想,从桃花对自己的诱惑联想到人生中可能面对的许多诱惑,从而开掘到更深层次的生活哲理:诱惑可以使人偏离正确的人生轨道,诱惑可能让人迷失做人的方向,诱惑也能让人抛却做人的真谛,甚至跌入灾难的陷阱。桃花事小,喻理颇深,主题的以小见大,成就了此文的成功。
  
  选材点评
  一篇以“诱惑”为话题的作文,该从何处下笔呢?确实让人感到“老虎吃天,无处下口”。因为话题包含的内容实在太大。人生中,凡有所惑,皆可入笔。然而,聪明的作者,没有按照习惯性思维去构想,而是采取了以实写虚、以小见大的手法,选择了桃花这个具体事物,从桃花对自己的诱惑这一典型生活小事写起,进一步延伸到在学校生活中面对的种种诱惑:“时髦的服饰”、“考试作弊”的高分……作者都观照桃花的得失做出明智的抉择,从而表明了鲜明的主旨。
  
  布局点评
  这篇哲理散文是按照先叙事后议论的思路布局谋篇的。层次清晰,结构完整,中心突出。
  开头部分,首先写桃花对自己的诱惑。为博取老师的欢欣和同学们的艳羡,“我”一次次地把自家门前桃树上的花枝折下来送人。为后文打下伏笔。
  中间部分,写秋天的桃树,因被过多折去花枝的缘故而失去收获的果实。“我”从中悟到“诱惑”的危害,从而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诱惑时做出明智的抉择。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升华主旨,提出忠告。
  
  语言点评
  本文的语言清新自然,既无华丽的辞藻堆砌,也无陈腐的八股腔调。文中恰当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把情感的表达融入叙事和议论之中,给人和谐自然之感,没有造作之嫌。
  
  写作建议
  本文的突出亮点有二:一是以小见大与以实写虚的构思与选材;二是清新自然的语言表达。这是本文得到众多语文教师青睐的主要原因。在时尚文风大行其道的今天,如何遵循正确的为文之道,如何坚守自己的思想个性,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对“诱惑”的抵御。本期《杏坛笔耕》栏目李献玉老师的《诱惑》一文可供参考助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