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6年第12期

还孔仲尼一个公道

作者:左 力




  初读《论语》,那还是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对书中的内容还是懵懵未懂。但不知怎么的,我却莫名地喜欢上了“一代儒学大师”仲尼老先生。今天我再读《论语》,对书中的内容理解固然不可同日而语,但对仲尼老先生的喜爱依旧。我不能认同陈独秀等人对仲尼及《论语》的成见而百般攻击。天下之大,难道容不下一位作古千年的老人和一部著作吗?我要为他鸣冤。
  人们对孔仲尼的不满,可能是因为他提出了儒者“三纲五常”之说,比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固然,这些与民主、科学精神确实有些格格不入。这种儒家的孝道与贞节观念,时时处处遭遇民主人士的抨击,也是正常的。但由于长期以来,儒学得到统治者的青睐,孔仲尼也被奉为圣人,地位日益尊显,人们把中国二千多年吃人的封建礼教法制都挂上孔丘的招牌。这样一来,儒家思想与封建专制便扯到一起,分不清了。其实,一种学术思想能流传2000多年,仍有其生命力,其思想光辉绝不是哪个权威可以随便就把它掩埋的。在被尊为圣人的同时,仲尼老先生恐怕早已作古,这又是否是他真正心仪的归宿呢?
  如果你细细读完了《论语》,你就会有这么一个印象,孔子的确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师长嘛。他知道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子路性子急而躁,他就劝他三思而后行;冉有性情温和,他就教他闻义而行,不要犹豫。这在教育学上被叫做因材施教。
  他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论遇到怎样的厄运都不退缩,他就是这么一个理想的热烈追求者。
  同时他又是一位语笑晏晏的老者,与普通人一样具备着喜怒哀乐。时光匆匆流逝让他伤感不已;高兴起来却又与学生们一起开开玩笑,他绝对没有拘泥固执、自以为是的毛病。他与我们今天循循善诱的好老师有许多共同之处。
  斗转星移间,先生早已故去,但他留下的内涵丰富的句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小不忍则乱大谋”,“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许多闪耀着智慧光彩的语录,一直流传2000多年,至今被人们频繁引用,时时奉行,仍显示出鲜活的生命力。当然,由于每个人都受自己生活的那个时代限制,孔老夫子处于那种古礼已废,社会动乱,原本亲如兄弟的各诸侯国纷纷挥舞战刀杀向对方的混乱时代,为了拯救人性,他自然要高喊“克已复礼”的口号,并发表一些这方面的言论。
  读《论语》,就如正聆听着孔老先生的教诲,并不因此而感到太多的时空和语言的隔膜。《论语》是大家的,是中国的,同样也是世界的。惟因其走向世界,我们中国人更要珍惜它,用现代人的眼光,好好地审视它。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读一读《论语》,会陶冶您的情操,净化您的心灵。
  随着时代的变革,孔老夫子的有些观点,似乎显得陈腐落后一些。我们要的是自觉地汲取其精华,剔除那些不符今天社会进步需要的糟粕,让祖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在今天进一步发扬光大,这样才无愧于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老祖孔夫子老先生。
  用辩证的眼光去看《论语》,这就是我再一次读《论语》后的感受。
  
  编辑点评
  
  主题点评
  不知是出于对历史真实的误解,还是源于思想的肤浅,一段时间以来,许多中国人,尤其是一些“咸于维新”的时尚青年,一提到中华民族近代的积贫积弱,受尽列强凌辱,就简单地把“落后挨打”的罪责推到“孔孟之道”身上。甚至在东方许多国家尊孔、祭孔的时刻,孔子的诞生地的后世子孙们却要把他扫地出门,继续发扬“五四”和“文革”反孔精神之余烈。他们把封建制度与儒家文化混为一谈了。其结果,正如有人比喻的,“在倒脏水的时候,把孩子一起泼掉了”。
  与此同时,流传至今已2500多年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周边许多国家却备受尊崇,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与道德规范,不仅没有影响科学的进步,相反,使“亚洲四小龙”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翼并举的优势中傲视群雄,走在华夏大国的前列。难道这一切还不值得我们反思吗?时值今日,当我们在取得一定经济成果之后,恍然震惊于精神文明的严重缺失之际,有谁认真反思这难以弥补的失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代人的精神颓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挽救的。一个连自己的祖宗都不敬的民族,一个连祖宗传下的好东西都轻易扬弃的后世子孙,其前景是十分可忧的!
  在当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浮躁文化氛围中,小作者以审慎求实的态度去品评、感悟孔子的《论语》,并发出理智、清醒的呼吁,文章所蕴含的主题是发人深思的。
  
  选材点评
  这篇议论性散文,小作者力排俗议,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孔子及其学说所持观点的赞赏,即为孔子鸣冤。“还孔仲尼一个公道”,是本文议论的中心。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作者选材目的十分明确,在集中反映孔子思想观念的《论语》中撷取了大量的信息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论证了孔子及其儒家学说核心的正确性、合理性。并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肯定孔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可埋没的历史功绩。
  
  布局点评
  本文是按照提出论点——论证分析——归纳结论的思路布局谋篇的。开头部分,由自己的喜读《论语》引发对世人不敬孔子的异见,明确提出为孔子鸣冤的观点。
  中间部分,分析近代人反孔的思想动因,指出其荒谬性。同时,结合《论语》中阐发的主要观点,论证了孔子即其儒家思想核心的正确、合理性。
  结尾部分,归纳结论,提出“要用辩证的观点去看《论语》”。
  
  语言点评
  本文的语言自然平实,文中透露着探讨求实的审慎与智慧,并蕴含着对孔子由衷的虔敬之心。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恰当引用《论语》中的许多章句,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孔子学说的思想与认识水平。
  
  微瑕指正
  文章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局限,比如,还不能深入阐释近代一些中国人摒弃儒家学说的根本动因;未能揭示孔子学说中最具本质的精神内核——思想道德层面的诉求。也难怪,文章涉及的话题实在太沉重了——它需要我们整个民族去承担。
  
  写作建议
  关注人文精神的文章,常常牵扯的历史渊源很深,以传统文化儒家学说为例,要想深入了解它,就必须深入了解那真实的过去。而在当前浮华躁动的文化氛围中,很少有人潜下心来研究它;多数人成了人云亦云的应声虫。这种现象很值得为师者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充分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