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6年第10期

简化头绪 明了主题

作者:钟能文




  ◎原文评点
  这件事我能做
  ○ 杨 捷
  
  ①那是上初中的一次重要的数学考试,我一看卷子,哇,这么容易!于是我抄起笔,一分钟不敢耽误。忽然,我碰到了一道填空题:(好一个“容易”,为后文埋下伏笔)。
  电影院第一排有两个座位,后面每排比前一排多1个座位,共n排。求共有多少座位?
  ②“这道题太简单了!”我心里想着,又开始写了起来。但我发现我就像在解一个看似简单的结一样,越来越麻烦,回头看题目,一遍比一遍难。天哪,这还是2分一道的小题目,如果做得不沾边,岂不是丢了我的脸面?再说,这2分一道的题,还会有多难不成?听着周围的同学都在说“填空题好简单”,浑身上下不禁起了一层鸡皮疙瘩,原本“充满激情”的心凉了一大半,顿时心跳加快,也乱了阵脚。大约过了几分钟,我平静下来,心想:“别人能做的,我也一定能。不管怎样,我一定要先把它做出来。”我拿起笔在草稿纸上算了起来。虽然答案算得很慢,但草稿却用得很快。“哇”,心里特清凉。经过我的“不懈努力”,答案终于算出来了,是[2+(n+1)]n/2。左看看,右看看,哈,真不错,但说实在的,心里还是有一个小疙瘩:填空题人家都说容易,为什么我做得却那么难?但不管怎样,我毕竟是算出来了呀。于是心中的得意占了上风,心中的不平无意中隐去了。于是,我继续做下面的题(这一段叙述生动。不过要注意是不是对主题有用哦)。
  ③离结束还有几十分钟的时候,我的卷子基本上写完又检查完了,这时候,忽然听到别的班提前交卷的同学,正在我们班不远处对答案,他们说的声音特大(似乎不合实际。老师都哪里去啦),以至于答案我听得清清楚楚。后来到填空题了,他们一对完,周围很多同学就说“都对,都对”。而我,清清楚楚听到那道题他们报的答案是3n-1(关键是让答案出来就行了。没有必要“左盘右带”)。
  ④听了这个答案,我对照原题,试着理解一下,但我怎么也想不通,“这是一排比一排多,每排个数都不一样呀?”我心里想,这时监考老师发话了:“离结束还有几分钟,同学们要抓紧。另外检查一下姓名、班级和学号写了没有”(老师的话对主题有什么“意义”啊)。此时我的心跳快到了笔都拿不好的程度,心中的矛盾无法平静。“写那个答案就有百分之百的可能性正确,而我的答案,可以说有很大的可能性不对,再说就是最好的可能,都只不过和改的结果一样,没有必要冒那么大的风险。改吧!”(这几句有些“拗口”了)“不行。不懂就是不懂。自己有把握的答案在心中闷着,改人家的答案,羞羞羞!”就这样,两种声音占据了我整个头脑,我手在颤,呼吸加快,汗也在不停地流。“好,交卷。”老师果断下命令。“改还是不改?改还是不改?”“不改!就是错了,我也无悔。”忽然心中有了一个坚定的声音。这是正念之音。顿时,我心变硬了,眼睛睁大了,呼吸顺畅了。我环视周围,感谢“飞来之音”的制造者。我要向他致敬。我不敢再怠慢,交了试卷,吁了一口长长的气(心理描写挺细致的)。
  ⑤考试结束了。同学们忙着对答案。虽然那道题我的答案和他们都不一样,但我的心变得坚定了。“我的,没错。”于是,我走出人群,向数学老师的办公室走去。在那里,由于刚考完,答案才送到老师手里,老师还没来得及看答案,就被我先了一步,我问老师那一题的答案,他看看题目,又做了一遍。此时的我已准备好了如何向他陈述我的解题思路。可没想到,他的答案和我的一样,倒是“标准答案”,他花了好长时间理解那种理解,全班只有我一个(不外乎是要说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干嘛说得这么啰嗦)。
  ⑥显而易见,在这场心灵的搏斗中,我赢了。当然我还懂得了另一种对题目的理解。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会做与那天同样的动作(这句话有些玄乎了)。毕竟,在我看来,宁愿做错,伤心了,难过了,也不要让自己后悔。想如果那时写了“标准答案”,那道题就不会出现被人认可的“两种理解”。我不但会不知自己的想法的对与错,还会为自己的不诚实而羞愧(好一个“不诚实”!这是全文的一个重要的“眼睛”啊。可惜与题目中“能”关联不密切)。
  相信自己,宁愿做错,不要后悔(这不是成了盲目自信了吗?主题点得有问题)。
  
  作文诊断
  
  本文叙事生动,人物心理描写细腻传神,而且文章的“架子”也支撑了起来。存在的问题是,“这件事我能做”,重点在“能”而不在“做”。本文通过“我”考试做题,坚信自己的答案正确,没有轻“用”别人的答案,表达了“我”的诚实行为和相信自己的精神。“能”做,其表现流程是,由原先的“不能”,到现在的“能”。这里的“能”带有合乎某些道德或原则的意思,我们常说的“这件事你不能做”,“能”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能够”,而是含有“应该”的意思。从这一点上说,后面所写的听到同学们在外面对答案,自己没有轻易相信,这里面所蕴涵的“诚实”,就是对“不能”做的很好理解。
  本文的思路是:①“我”考试遇到了一道难题;②“我”用力终于做出来了;③听到同学们在外面对的答案与自己的不一样;④“我”坚信自己的答案正确,没有轻信他人;⑤和老师对了答案后,证明自己的是对的;⑥点题,自己坚守了诚实。
  仔细分析一下,①②所表达的“能”的状态变化,只是浅层次的理解。因为“我”由“不能”做到“能”做,并没有什么较深的含义。这样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可谓司空见惯,没有什么大的“意义”。而③④所表达的由“能”到“不能”的转化,传达了“我”很容易听到了别人的答案,但是自己没有轻信。里面包含着对自己的答案的自信(坚信)和诚实的意思。这样就使事情本身的意义变大了。因为里面蕴涵着一个做人的态度问题。这比前面简单的“做事”的过程叙说,意义就大多了。
  这样看来,①②所写的内容表现的意义不大;③④所表达的重点在“不能”上,即“我”不能轻易听信或者“抄”用他人的答案。
  基于此,本文题目与内容就不太相符了,而且对“能”与“不能”的理解和用墨“分布”不够切当。
  
  ◎升格作文
  这件事我不能做
  
  那是上初中后的一次数学考试。我一看卷子,哇,这么容易!于是我抄起笔,一分钟不敢耽误。忽然,我碰到了一道填空题:
  电影院第一排有两个座位,后面每排比前一排多1个座位,共n排。求共有多少座位?
  “这道题大简单了!”我心里想着。可是做着做着,我发现这道题就像一个复杂的“结”一样,越解越纷乱。天哪,这2分一道的题,还会有多难不成?听着周围的同学都在说“填空题好简单”,浑身上下不禁起了一层鸡皮疙瘩,原本“充满激情”的心凉了一大半,顿时心跳加快。大约经过了几分钟,我平静下来。经过我的不懈努力,答案终于算出来了,是3n-1。可是左看看,右看看,心里还是有个小疙瘩:填空题人家都说容易,为什么我做得这么难?不管怎样。我毕竟做出来了呀。于是心中的得意占了上风,继续做下面的题。
  离结束还有几分钟的时候,试卷终于做完了。就在我准备交卷的时候,忽然听到提前交卷的同学,正在教室外对答案。他们说的声音虽然不是很大,但是我隐隐约约还是能够听得清楚。那道填空题,我分明听到他们说的答案是[2+(n+1)]n/2。
  这才是正确的答案!“改还是不改?”此时我的心跳快到了笔都拿不好的程度,矛盾的心情无法平静,“这个答案百分之百正确!我是无意听来的,又不是我主动去抄人家的。这不能算作弊。”“不行!听到的也是人家的。抄人家的答案,羞羞羞!”就这样,两种声音在我的头脑里“打架”,我手在颤,心在跳,汗也流得猛了。“交卷!交卷!”老师已在下命令了。“改还是不改?改还是不改?”“不改!就是错了,我也无悔。”忽然心中有了一个坚定的声音。这是正念之音。顿时,我心跳平稳了,呼吸顺畅了。交了试卷,我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显而易见,在这场心灵的搏斗中,我赢了。我懂得了对考试的另一种理解。在我看来,选择一个错误的答案,虽然让我失去了得分的机会,甚至有些伤心、难过,但我不后悔。如果那时把错误的答案改过来,虽然我获得了分数,但是我失去了做人的诚实,所以我宁愿选择“错”,也不失去一次做人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