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6年第8期

再现生活——回归写作的本质

作者:石修银




  一
  
  一讲学生作文,一些老师头就大了:我的学生对李白、辛弃疾知之甚少,也只能背出他们的几句诗句,如何能写出《独上高楼》这样文化气息浓郁的文章?我的学生没有历经惊天动地的大事,如何能写就感人至深的作品?于是乎慨叹:作文要得高分,难!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悲观,潘新和教授道:好文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以学养取胜,有的以阅历取胜,有的以思想深刻取胜,有的以情感细腻取胜,不能一概而论或厚此薄彼。换言之:我不能写就文化气息浓郁或是惊天动地之作;但我应可写就再现生活之作。此再现生活,也是一种艺术。一日,我走在大街上,目睹此生活一隅:
  四个交警与一小伙子形成对峙,僵在那儿。
  摩托车确实没挂牌。四个交警围着他,其中一个用脚踩住摩托车的前轮。小伙子坐在车上,高昂着头,两手紧紧抓住车柄。显然车的钥匙被拔掉了。
  “你下来。”没吱声。
  “你下来,接受检查。”没吱声。
  “你下来,我拉了你,你又说我打了你。”一交警说。另一交警在掰开他紧握车把的手,可掰不动。一个交警用手推了推他。
  “不要你推。”他身子摇了摇,看了看推他的交警。“我自己的车子,我就要坐。”
  “我们又不要你的车子。”有个年长的交警说,“你下来接受检查。”
  他不吱声,坐在车上,两手紧握车把。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都不愿失去这目睹生活活剧的机会,都想看一看这穿T恤衫的小伙子与穿着这笔挺制服的交警,究竟能对峙僵持多久。“这肯定是领导的孩子。”人群中有人小声说。“是啊,这人肯定有背景,不然怎么能这么不怕。”有人附和。“咳,现在也太腐败了。”有人摇头。
  这小伙子抬头看了看众人,突然他朝人群中喊了一声:“喂,王平,你给我的叔叔打一个电话。”“好的,”人群中一个中年人答道,“我多叫几个人过来。”
  四个交警不约而同循声望去。那个年长的交警口气似是软了一些 :“你下来,你都被拦到了,还有什么办法?”
  他不吱声,抬头看了看说话的交警,腰板直了直。
  有两个交警靠在一起,嘀咕一阵,稍稍后退了几步;那踩在轮子上的脚移开了;那年长的交警不时地看看众人,看看小伙,显得有些焦躁,有些不安。
  对峙。对峙。
  空气有些凝重。唯有众人的窃窃私语,几辆没挂牌的摩托车悠悠地骑过。这时那年长的交警走出人群,走到路边,掏出手机,轻轻说了几句。不一会,一个满脸稚气的交警大步走进人群,走到小伙子面前,作了一个标准的敬礼,操起纯正的普通话:“同志,请出示证件。”
  气氛又骤然紧张起来,人们纷纷往前挤,伸长脖子。小伙子不吱声,但身子显然摇了摇。
  “下来。”年轻交警抓住他的手,使劲一拉:嘿,下来了。
  “你,你……”小伙子声音没了底气,高昂的头低下了。
  “嘿嘿——”人群中有了笑声,散开了。
  此为生活常见之景,我思考:为什么执法的交警无奈一个小青年?不就是怕这小伙子有“来头”,怕他日后来个报复?为什么那年轻交警一个敬礼,一口纯正的普通话,就使小伙子畏惧三分,“身子摇摇”?为什么他的一拉,就使蔑视执法者没了底气,低下高贵的头?不就是年轻交警“不谙世故”,严正执法吗?于是我顿悟:严正执法,屏弃私虑,就可打破执法的困窘,就会使违法者低头收场。我将此描写下来,取标题为“僵局”。我想,这也可以作“生活之动”或“生活之静”为话题的作文了。
  这就是艺术。“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郁达夫语),截取生活长河的一朵小小浪花,折射出江河的深邃与壮阔;截取生活的一个小小片段,表现出鲜活的生命与丰富的精神。
  这就是艺术。“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文章以此平常之笔,再现简单之生活,却蕴蓄丰富之思想;也正是此平常之笔,令人见出作者一定的捕捉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见出作者一定的写作功力。
  
  二
  
  高考作文,再现生活之作颇值倡导。
  04年,福建高考作文:以下列人物或文学形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1)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霍金(2)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桑提亚哥。有的考生写《苏轼的赤壁》,有的写《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其厚实的文化底蕴令人叹服。而一考生写《鲁迅和我一起成长》,文艺评论家孙绍振教授,一见便喜色欣欣:“这位考生很聪明,内容一下子贴近自己了。”
  何永康教授谈及04年江苏省高考作文:“有些考生用大量的古诗句或大量的名人逸事来证明‘水灵’、‘山稳’,就是不肯留意身边的事,留意人人关心、人人想说的事,结果削弱了文章的生活气息与时代气息,诚为可惜。”
  叶圣陶道:“写作,就是生活。”如果让每一考生都像是一个诗人,像是一个学者,作文必是吟咏李白的诗句,必是与屈原深情对话,而对自己的生活视而不见或不屑言及,那不是我们作文教学的成功,而是作文教学的失败。回归生活之本真,探寻生活之本质,此不仅为当今课改作文之所需,更为当今人格健康塑造之所需。
  故曰:写作不难,千万别难为自己的学生,更不要让学生为赋“诗意”强作诗。须知:好作文是多种多样的,余秋雨厚重隽永之作是美的,孙犁清新朴素之作也是美的;文化底蕴厚实之作固然可嘉,再现生活的朴素之作亦值赞赏。
   三
  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写就描写生活之作?
  ●角度应“小”: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生活丰富多彩,生活舞台广阔无边,我们只有截取生活的一个片段,选取生活的一个景色,来反映丰富的生活。“变化”为话题的作文,一学生写《吵架》,写自己回到家见父亲与奶奶吵架,原来父亲喝了点酒,见奶奶在吃地瓜,硬是将奶奶的地瓜倒掉,奶奶不满,就和父亲吵了起来。父亲嫌她家里买了肉却不吃,偏要吃现在用来喂猪的地瓜,难怪有人说他对待老人大不孝。奶奶说:我不爱吃肉,现在吃点地瓜新鲜。妈妈也站在奶奶一边,说是现在好多人都又爱地瓜了,因为人们吃肉吃腻了,吃点杂粮更有味道。父亲被妈妈“指斥”得酒气消了大半,于是就不吭一声地为奶奶挑了一碗地瓜,放在奶奶面前走开了。文章没有笼统写生活的变化,而是借生活一景来折射来表现,文章也就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就有着丰富的艺术价值。
  ●选材应“独”:随人作计见浅俗,自成一家始清新
  材料独特,文章才能脱俗清新,才有丰富的审美价值。此一是表现自己真切而独特的生活体验,就如上文《吵架》。二是避免常见的正面切角切入,而以反切或侧切的方式切入。如一小品《排序》:
  于某,机关秘书,退休居乡,闲教孙习字,一日孙撰一童话,内有鸡、鸭、鹅、猪、牛、羊出席禽兽代表大会之情节。于某阅后遂将禽兽顺序用笔勾画为:牛、羊、鸡、鸭、鹅。并嘱咐孙曰:排名应按姓氏笔画为序也。
  小品未正面写及秘书此公的工作作风与内蕴思想,但从其退休后的“修改”与“嘱咐”之举,可见官场形式主义,清规戒律与等级森严对人心灵的毒化与扭曲,亦令人想象秘书此公在位时的工作作风。此侧面选材,清新脱俗,亦见情趣,极具针砭力度。
  ●立意应“美”: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写作是对生活的审美,写作者不是生活的旁观者,而应审视生活,品读生活,使文章张扬着健康积极的思想。生活中高尚与庸俗并存,再现生活,并非简单的复制。如一文《女士违章》,说一交警在十字路口拦住了一女士的车,这个女士百般无聊故意刁难,最后造成堵车,还把交警的证件扣在自己手上,文末道:“我求你了,快把证件还给我!你看后面堵了多少车子?”“你怎么能怨我?要知道并不是我拦住你,而是你拦住我。”“好吧,算我错了。快把证件还给我,把车开走。”“就是嘛!给你证件。以后可别再制造交通堵塞了。”
  文中违章女士的无聊可恶、执法交警的可怜无措使文章显得俗气。文末改成:“快把证件还给我!”交警见快要堵车,有点急了,“我不客气了。”
  “我才不跟你客气!”她轻轻一笑,扬起那秀丽的脸,露出洁白的牙齿,“你知道,我是谁吗?”
  “我不管!”
  “你呀,我是你初中的同桌小丽。我是给你开玩笑的。”
  他,脸上僵住了:她那洁白的牙齿真丑陋。
  如此一改,交代了女士无聊的缘由,以“脸上僵住”收束全文,表现出对女士无聊之举的厌恶与否定,文章亦便有了思想的亮色,也就有了审美价值,有了厚重的审美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