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6年第8期

读水

作者:董立阳




  水从雪山向你走来,袅袅娜娜,庄重安详,千里万里,终归于海,这是何等神圣的情境!幼发拉底、底格里斯的千载奔涌,载来了人类文明的辉煌;长江、黄河的怒涛翻滚,涌出了华夏文明的灿烂篇章——这是水,意味着萌发,潜蕴着生机。
  水在自然中,含万种风情。
  一朝化为天使珠泪,随风入夜润物无声,给你晨起的满院清芳;或一朝化为神的精魂,墨叶轻翻时敲窗叩帘,别有情致;或一朝化为龙的狂喜,倾泻于大地则是如注豪雨,一荡天地尘气。水还可以化为雪,如素衣缟裳的女子款款行于漫天柳絮中,如散花的神女洒下所有的玉洁冰清。水可具雹的强度抨击一切,水可具雾的轻盈飘摇自若,水可具露的温柔平和轻抚……
  水在历史中,蕴不尽韵致。
  早在苍凉的蒹葭飞舞时,就有水抒写又阻隔着情感,“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及至日日行吟于江畔的屈原,奔流千古的河流即是他的衷肠,“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水是李白笔下“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雄浑气势;水是后主词中“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凄婉情意;水是中国山水画中沉淀的理智而又浪漫的元素。大江奔涌,一湾清浅,半塘深墨,满江瑟瑟,无不闪烁着东方的古色古香;水是南唐风、宋代韵中提及的最缠绵而又纵情的话题,如汴水、泗水幽幽脉脉送来的离愁,思乡征戍人枕上的斑斑点点。
  水在人物中,各具特色。
  荆轲易水辞别,高渐离击筑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冷彻心扉,义薄云天;曹操登碣石而意兴勃发,慨然高歌“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叱咤满天风云。
  水承载得太过丰厚,流逸得太过悠远,于是读水也千难万难。
  水在壶中,是为美酒,可壮英雄胆;水在体内,血脉贲张,见不平而拔刀。所以,水是激情,水是壮烈,水是沧桑。
  但同时,水也是淡然、缓和与天真。物臻极境,归于平淡,往往如水。君子之交,则淡然如水。水可轻吟缓歌,百转九折。世事嬗变,水却可依然故我。所以“一片冰心在玉壶”闪烁着崇高节操的语句传承千古。水徙地千里,依旧波净涛清,一派天真无染之色,所以才有人长叹“常恨人心不如水”。
  水极简单,杯水在握,一目洞然;水又极复杂,流年似水,易物无痕,可谓世间最玄妙的东西,水则与它难分难解,又怎可说其简单?
  水极微小,一滴水难漫蚁穴;但水也博大,滴水便可折世间万象。西方人说“沙中见世界”,水不亦如此?水极柔弱,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其道化之。”水竟与大道同等;水也极有力,李世民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大川横流,又怎可阻挡?
  清流涤荡尘埃,浊浪搅浑清澈。水中清明无物,水中玄机无限。读水,可知你我,可识世界。
  (指导教师吴清云)
  
  编辑点评
  
  主题点评
  水,是一切生命构成中最具活力的元素。换句话说,没有水,就没有整个生物世界,当然也不会有人。为此,人类在探索宇宙中生命的踪迹时最关注的就是水的存在。
  可是,和我们朝夕相伴的水,到底人们了解多少呢?
  本文作者充分展开想象联想的翅膀,以广阔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水与人类关系的玄妙,在描述水的自然特质、万千姿态的同时,勾勒出水与人类生命、生活及至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面息息相通、密切关联的生活图景,予人以丰富、深刻的哲理启迪。
  
  选材点评
  这篇哲理散文为表达水与人类关系的丰富主题,充分发挥想象、联想,围绕水这个中心话题多侧面、多角度地选材、组材,既描述了万千变化的水的自然特质,又挖掘其蕴含的历史及人文意义,采撷古今,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为读者展示了多彩多姿的社会人文历史画卷,表达了内涵丰富的哲理思考。
  
  布局点评
  本文是以水的特质及其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为线索组织材料、架构成文的。
  开头部分,开篇点题,总写水与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的关系。
  中间部分,从不同侧面、角度写水与人类文明的千丝万缕的关联。
  其中包括:
  首先,写水的不同自然形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不同感受。
  其次,写水在人类历史文化中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迹。
  最后,写水的不同特质给人带来的精神影响和思想动力。
  结尾部分,以哲理深刻的语言收束全文,升华题旨。
  
  语言点评
  文章的语言优美娴熟,富有诗情画意。长短句并用,语气舒缓;古代诗文信手拈来,平添理趣;历史典故俯拾皆是,颇增意蕴。
  恰当运用比喻、排比、对偶、引用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和感染力。比如,“水可以化为雪,如素衣缟裳的女子款款行于漫天柳絮中,如散花的神女洒下所有的玉洁冰清”。又如,“水是李白笔下‘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雄浑气势;水是后主词中‘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凄婉情意;水是中国山水画中沉淀的理智而又浪漫的元素……”。这一切赋予水无限生命力,使文章平添了许多灵动之气。
  
  微瑕指正
  文中写水在人的生命体内的作用,有些近乎牵强,因为人的善恶美丑,并非是水在起决定性作用。为此“水是激情,水是壮烈,水是沧桑”有些矫情。
  
  写作建议
  本文入选佳作的理由:一是文章构思中想象联想的丰富;二是语言表达的优美娴熟。作者文字功底深厚,文化积累颇丰。所以,能就一个看似简单的话题,开掘出内涵丰富的主题,给人以较多的哲理启迪。你能就此类话题,从全新的角度写一篇作文吗?
  话题设计:“火”。欢迎暑期来稿。